都是谁从哪些渠道泄露了数据?

人们对互联网犯罪入侵某家著名公司的网络或网站系统,进而窃取客户信息及机密数据之类的新闻已经麻木了。这些犯罪活动的后果不仅伤害到这些著名公司的商业信誉,而且也实实在在伤害到了最终用户,因为他们的机密信息如帐户密码、联络电话、邮箱等失窃,会造成更多后续的网络犯罪攻击事故。

然而,在人们谴责黑客等网络犯罪分子的同时,却没有深思如何加强对机密数据的保护,没有细想数据泄露的可能途径都有哪些,更没有检讨都哪些人在泄露机密的数据。

实际上,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近期进行了一项关于“数据安全”的在线开放式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黑客入侵所造成的数据失窃只占总数的11%。

这一结果可能给那些将安全防范措施集中用来应对外部威胁的安全服务厂商当头一棒,甚至也会让部分信息安全管理负责人大吃一惊,要说有这样的调查结果也不意外,安全界常言道:大部分的安全事故出自于组织内部。

诚然,防范外部安全威胁的控管措施并不可少,而且有时并不容易严格区分出事故的原因出自内部还是外部,就如同天骤然变坏时,体质瘦弱的人群就比身体强壮的人群更容易被病毒入侵一样,很难讲清是外界的威胁因素使然还是内部的安全防范和抵御能力在起作用。

防病毒安全厂商趋势科技和Ponemon的一项安全报告也表明78%的受访者认为源自内部的员工的不当行为,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才是造成数据泄露的关键原因。只有8%的受访者表明数据泄露源自外部攻击。

看来,真正导致组织机构信息数据丢失的最大杀手是人类的天性,也就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这是极难改变的。纵使设置严格的互联网及邮件使用政策,加强技术安全方面的监管措施,也难防范移动设备丢失和口头分享等渠道。然而,在信息数据对组织成功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人性的弱点问题必需得到解决,最为有效的手段无疑是强化安全意识培训,仅仅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并不足够,不要指望人人都是安全领域的道德模范,组织仍然需要一些必要的安全制度和控管措施来约束员工们的安全行为,让数据安全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在组织的工作环境之中展示出无限的安全正能量。

亭长朗然公司建议各类组织采取如下方式来应对数据安全的泄露:

  • 创建和更新关于及时通讯和社交网络使用的安全保密规范;
  • 强化移动设备的安全管理,重点在加密机密数据和设备丢失事件报告;
  • 设置数据安全保护政策,规范在线存储及文化分享制度和使用流程;
  • 建立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方案,加强员工数据安全意识教育;
  • 评估和采用必要的数据安全保护控制措施;

黑客的恶意入侵行为可能引来媒体关注,然而,更多的数据泄露渠道来自内部人员,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安全意识管理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解决之道。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制作了数百部安全、保密与合规相关教程及动画视频,员工们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随时随地进行简单的移动式学习和体验,便可了解基础的安全防范理念。欢迎联系我们预览和洽谈采购使用。

电话:0871-67122372

微信:18206751343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QQ: 1767022898

安全事故之后的安全流程评审

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甚至被人们当做口号和政治任务。可是从科学角度讲,安全事故无法百分百避免,安全事故后的应急响应便成为一项关键安全控管流程。

旨在降低可能损失的应急响应流程在最后的输出往往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和防范未然之道。不可否认,信息安全事故的原因往往都是人为的,即使是信息系统或者外界环境方面的因素,往往也会有适当的防范和补救方案。说到底,不管什么因素,都需要流程方面的防范措施,通过有效的流程控管和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

如何知晓在信息安全管理流程上缺乏什么呢?如何知道将如何改善安全作业流程呢?这不是看表面拍脑袋想当然的事情,需要科学的调研、分析和总结。内部人员能隐约觉察出问题的原因,但是可能并非所称的根源root cause。即使有明眼人能看出来,可能也局限于自身的地位或办公室政治因素而避开不谈。所以,再讲到改善流程,则希望渺茫,无疑让人们为安全事故所付出的代价付之东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安全负责人无疑需要请来外部第三方的审核队伍,帮忙找寻安全管理流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咨询和探讨。安全事故五花八门,起因似乎也是如此。但是在专业的安全审核人员看来,微小的失误和明显的过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流程评审的关键已经不再是看看文档,不少公司的文档只是文档,缺乏真实性。现场巡查、人员走访和随机抽检才是发现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关键。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咨询顾问James Dong说:一名懂信息安全的负责任的审核员足够,沟通交流出期望的输出,比如找出安全管理流程中的哪些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与行业最佳实践的差距,以及改进建议。

通常第三方中立的信息安全审核人员并不会受制于内部环境的束缚,所以能够较为客观和中立地给出审核报告。当然在提及改进方案之时,往往也会提供专业的建议,比如推荐一些产品和服务。这都无可厚非,而且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

总之,一起安全事故的起因看似聚集在一个点,其实并非孤立的,要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流程审核分析,才是防范同类安全事故再次发生的正确措施。当然,要让信息安全委员会成员们以及相关的决策者们认识到这一点,还需要足够的安全观念碰撞和沟通交流。无疑,在安全认知的校正和安全观念的启蒙方面,针对管理层的信息安全意识宣导课程可以帮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