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量时代的网络安全自保之道

当您的计算设备如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移动平板或可穿戴式设备开启着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制造网络流量,以处理、获取或传播信息。通常可能有些消息提醒让我们很烦恼,因为太多垃圾信息并非我们期望获得的,或者至少来得不是时候。

特别是移动计算设备,那些无休止的提醒仿佛是在帮我们做选择,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什么呢?登录设备时,您可能也偶尔会这样思考。至少我是对那些不时蹦出来的无聊的娱乐新闻和变态的社会事件感到厌倦。

其实,我们似乎没有办法逃离这些信息“噪音”,就如同我们无法离开这个社会生活环境。除此之外,即使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人们难免也会有一些信息倦怠,我们似乎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业界时事和吸取经验教训,更不用说停下来静静地读一读书了。

空闲时间,我抓取了一段个人电脑和移动计算设备的网络数据包,一些发现让我感到困惑。我特意退出个人电脑中正在运行的程序,并且重新启动了移动设备,但是仍然发现了一些意外的DNS解析,和未经DNS解析而直接发向IP的请求。当然啦,如果从网络层看数据流,那必定是从应用层面的N多倍。问题是那些后端的系统和设备是如何区分出人的互动还是终端的自发行为呢?

疑惑之外,我想到了网络安全协议分析技术,在明文传输的时代,数据包会被网络设备途中镜相、截取和重组,并根据标准协议来完成内容的识别。而在加密传输时代,除非拥有密钥,否则到手的是一堆无用的元数据。控管互联网国家出入口的监管当局显然对跨国数据加密传输很不爽,而斯诺登棱镜门事件后,互联网公司纷纷启用SSL加密通讯以保障用户的安全,无疑加重了窃听机构的不满。

可以预见的是借助网络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网络审计、上网行为管理、数据防泄露等等系统的末日不远。如同那些互联网监管机构一样,网络安全界无疑要将未来的工作重点放在两端,即信息服务提供端与信息服务消费终端。对信息服务提供端的监控力度自然会被加强,近来,互联网大佬们被频频召集参加高层网络安全会议,便是例证。

强化对服务提供端的控制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引导大众;二、监控小众。只要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不冲突,对大众的引导就很容易达成共同目标和行动纲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收到那么多“噪音”信息的原因,要避开这些干扰,只有不访问这些网站,不使用他们的移动应用。

通常来说,海量的终端设备、应用及用户引不起中央监控的爱好者们的兴趣,因为即使有兴趣,出手也是大笔投入不值得。但是不免有少量社会安全的“危险分子”,所以,有需要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找出这些小众并进行特别跟踪甚至追击。于是在各类大型终端软件中设置后门程序便成了合理但并不能公开的秘密,通过输入法来收集和分析全体国民的文字输入,通过筛选敏感字符来定位“危险分子”的做法并不为奇。这些,普通国民本没什么好担心的,即使有冤案,中奖的概率也不会太高。

如果过于担心那点儿隐私,就不要使用网络好了。或者有个中间路线,就是使用国外的产品和服务,骂一骂FBI和NSA这些混蛋们,他们监控到你,也只能干瞪眼,不会跨国来抓你。

总之,信息过量时代的网络安全自保之道便是卸载那些老是提醒您,但您却几个月都不去理会的移动应用。如果想极端一点来保护隐私,那就立即关掉设备的电源!关于移动计算安全的建议,您在撇嘴吗?的确,咱不能因噎废食啊!那就请看一看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信息安全意识基础教程中的移动安全在线课程模块吧!几个生动的故事案例会让您大开眼界,不至于让您关闭电源,却能教会您如何识别常见的移动计算安全威胁,以及轻松的应对之道。

messages-overload-and-security-surveillance

保护智能手机安全的基础知识

smartphone-security-tips
智能手机不但被用来接打电话,更多的会被用来存储和访问敏感信息。对于职场商业人士来讲,智能手机更是随时随地跟从我们的个人数字助理,所以,想不在它们上面存储敏感信息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也很强,体积轻巧又便于携带。当然优点也是可能是缺点,智能手机也面临很多安全问题,设备本身可能意外丢失,可能被非法盗用,信息也可能被偷听偷看。

如何正确保护智能手机的安全呢?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设备安全观察员James Dong说:在之前的博客中我们有多次讨论过移动终端的安全,智能手机也是一种主要的移动终端,对它们的安全保护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差异。不过我们今天要分享一些新的利器,来更有效地保障智能手机的安全。

有人说,只要您的设备落入他人之手,密码被破解或越过、敏感资料被访问或恢复等等都是无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否认高手能够轻易将智能手机系统重置或恢复到出厂设置,也能读取智能手机存储卡中的内容,甚至恢复以前曾经删除过的文件等。但是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和方法,让这些工作难以进行,甚至无法付诸实践。

如同个人电脑一样,多数移动应用将个人数据明文存储于手机存储卡中,对于重视信息安全的职业人士,这显然过于轻浮。特别是承载公司及个人成功的重要邮件、短信、即时通讯、社交记录和敏感文档等等,它们需要被加密之后再保存到手机的存储卡之中。My Eyes Only是手机应用密码的一个存储器,NitroDesk TouchDown是一个不错的邮件安全方案,Droid Crypt则可提供应用层面的数据加密。

除了存储之外,人们可能也比较关心通讯的加密,以防中途窃听,看看电子市场旁边推销窃听器的就知道这是个严肃的问题。PhoneCrypt和KoolSpan是电话加密方面比较经典的成熟产品,SafeSlinger则是短信加密通讯的免费利器。

前面我们主要列举了一些国外的产品,实际上国内也有不少类似的东西,只是这种软件处于灰色地带,官方出于安全监控的需求不会允许市场做起来,开发者做软件的目的不确定,手机软件市场又良莠不齐,所以由国人制作的这些软件一般不够可靠。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智能手机的厂家往往也会提供一定的安全功能和特性,熟知和启用它们才是正道。在访问控制层面,很多新的技术利用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或偏好而来替代密码,这显然是一项进步。除了设置锁屏功能之外,不断地更新操作系统及移动应用也是保障智能手机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还有,我们要说选择一款安全的智能手机不容易,大小厂商都喜欢向手机中流入大量自家或合作商家的移动应用,加之部分定制机又加入运营商的不少程序,垃圾软件越多,安全问题也越多。甚至有小厂商敢在手机硬件上不赚钱甚至亏本都要推软件,因为他们的赢利模式就是依赖强制捆绑广告。

而“手机预装应用软件需可卸载”的新规虽然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有不少规定,但是在“基本功能软件”的认定方面还有讨价还价的空间,在政策执行方面也还有很多路要走,不少人选择自行提高权限来卸载预装软件也是无奈之路。当然,Jailbreak和root都是有不少安全风险的,所以我们还是建议使用大牌主流的产品。

最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多,手机摔坏或更换带来的的通讯录、个人配置的损失也是近年来令商务人士头痛的一个问题,尽管有很多手机迁移工具,人们仍然希望能够在个人数据的保护方面“万无一失”,这就需要强大的移动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一款名叫dr.fone的软件集数据迁移、备份、恢复、找回,以及手机的维修、解锁和root等功能于一身。值得一试。

要说,对电脑用户来讲,手机的那点操作实在是小儿科。然而,保障智能手机乃至移动计算安全并不仅仅是技术和技能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们安全意识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移动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于企业级用户来讲,在将移动计算应用于业务流程、办公自动化以及内部沟通的同时,必须对移动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强化终端计算设备的安全,提升使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移动设备的安全使用教育方面,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出品了几部动画视频和电子教程,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联系我们,预览作品和洽谈采购合作。

电话:0871-67122372

手机:18206751343

微信:18206751343

邮箱:[email protected]

QQ: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