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不是产品,而是一场持续的旅程。”
—— 亨利·斯蒂芬森(美国网络安全专家)
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企业的今天,信息安全已经不再是“IT 部门的事”,而是每一位职工的必修课。近期,SANS Internet Storm Center 公开了一篇关于“CSS 塞子”攻击的技术分析文章,作者 Jan Kopriva 用 449 KB 的 HTML 页面,却只用了约 10 KB 的有效代码,剩余的庞大 CSS 代码全是“填充”。这看似“伪装”,实则是对传统安全检测的一次巧妙绕过,提醒我们:攻击手法的隐蔽性正以指数级增长。
下面,我将以三个典型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逐层剖析攻击者的思路与手段,帮助大家提升风险感知;随后结合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环境,呼吁全体同事积极参与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用知识和行动筑起组织的安全防线。
案例一:“CSS 迷雾”——看不见的网络钓鱼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的财务部门收到一封看似来自内部审计系统的邮件,邮件中附带一个登录链接。员工点击后进入了一个伪装的登录页面,页面顶部渲染了公司内部系统的真实界面截图,而底层的恶意代码则隐藏在数百 KB 的 CSS 中。该页面使用 <html lang="zxx"> 声称“无语言”,意图躲避基于语言模型的安全审计。实际页面只渲染了 10 KB 的登录框,其余 439 KB 的 CSS 只是一堆无意义的样式声明,甚至包括一整份 Bootstrap 源码的冗余拷贝。
关键技术
- CSS 塞子(CSS stuffing):大量冗余 CSS 用于膨胀文件体积,干扰基于文件大小或代码密度的检测模型。
- 语言标签欺骗:
lang="zxx"(无语言)试图规避语言模型扫描。 - 跨站点框架(X‑Frame‑Options):虽然企业的 CSP 拦截了 frame 注入,但攻击者通过复制页面的外观,利用用户的记忆误判实现钓鱼。
结果与教训
- 财务系统凭证泄露:攻击者获取了 12 名财务人员的登录凭证,随后发起内部转账,导致累计 180 万元损失。
- 检测失效:企业使用的传统签名式防护系统未能捕获该异常,因为页面本身没有已知恶意特征。
- 教训:安全检测不应仅依赖特征匹配,而需结合行为分析和内容异常检测。同时,员工在点击任何链接前,都应确认 URL 与实际业务系统的域名匹配,并使用多因素认证(MFA)防止凭证被滥用。
案例二:“隐形文件”——云存储中的恶意代码漂移
事件概述
2024 年 6 月,一家金融机构的研发团队在项目协作平台上共享了几份文档。某份 PDF 附件表面上是项目说明书,实际内部嵌入了一段 JavaScript 代码,利用 PDF 阅读器的漏洞执行远程代码。更隐蔽的是,这段恶意脚本并未直接写入 PDF,而是通过 Google Firebase Storage 链接加载的外部 HTML 页面实现。该 HTML 页面采用“CSS 迷雾”手法,膨胀至 600 KB,实际业务代码仅 15 KB。
关键技术
- 云存储外链:利用免费且可靠的 Firebase 公开存储空间,规避企业内部审计。
- 混淆脚本与样式:将恶意 JavaScript 隐藏在看似无害的 CSS 文件中,仅在特定条件下动态注入。
- 零日利用:针对 PDF 阅读器的未修补漏洞,使恶意脚本在用户打开 PDF 时自动执行。
结果与教训
- 内部网络入侵:攻击者借此在研发环境植入后门,后续窃取源代码、研发计划和知识产权。
- 检测困难:企业的 DLP(数据泄漏防护)系统仅检测到 PDF 语义正常,未能识别外链加载的恶意页面。
- 教训:云服务的外链使用必须进行严格审计,并且对外部链接进行沙箱检测;对重要文档,建议使用内部受控的文档管理系统,并开启 PDF 阅读器的安全配置(如禁用 JavaScript)。
案例三:“AI 生成的诱饵”——社交工程的迭代升级
事件概述
2025 年 3 月,一个大型电商平台的客服部门收到一条来自“亚马逊官方”的邮件,邮件正文通过大模型(如 ChatGPT)生成,语言自然、措辞精准,甚至引用了公司内部的项目代号。邮件中提供了一个链接,指向一个页面,该页面的 HTML 体积 800 KB,但实际渲染的登录表单仅 12 KB。攻击者使用 CSS 迷雾+AI 伪造语言的组合,使得机器学习检测模型误判为正常业务页面。
关键技术
- AI 生成文本:利用大模型快速生成符合目标组织语境的钓鱼邮件。
- 内容膨胀:大量冗余 CSS 与隐藏的伪元素增加页面体积,干扰基于文本特征的检测。
- 社会工程学:针对客服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钓鱼情境,诱导工作人员提供登录凭证。
结果与教训
- 客服系统被接管:攻击者利用窃取的凭证登录后台,篡改订单信息,导致 3 万笔订单被非法转账,损失约 300 万元。
- 检测失效:平台的机器学习过滤器将该邮件误判为“业务邮件”,未触发警报。
- 教训:AI 生成的钓鱼内容对传统过滤规则的效力大幅削弱。企业需要在技术层面引入对 AI 生成文本的溯源和异常行为检测,同时强化员工对社交工程的辨识能力。
从案例看攻防趋势:为什么“CSS 迷雾”值得警惕?
- 攻击成本低、隐蔽性高
- CSS 本身是静态资源,几乎不触发运行时监控;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完成填充,无需复杂编码。

- CSS 本身是静态资源,几乎不触发运行时监控;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即可完成填充,无需复杂编码。
- 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干扰
- 许多基于文本特征或代码密度的检测模型会把文件大小、代码行数等作为重要特征,“膨胀”后可以让模型误判为“正常”。
- 跨层次逃逸
- 通过外链、iframe、跨域资源共享(CORS)等手段,攻击者可以在受限环境(如 CSP、X‑Frame‑Options)下仍然实现恶意代码加载。
结论:防御此类技术的关键不在于“移除冗余 CSS”,而在于全链路的异常行为监控、严格的外链审计以及提升全员的风险感知。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安全挑战
随着企业加速迈向 云原生、微服务、AI 与大数据 的应用场景,安全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 云服务的弹性让资源快速扩容,却也为攻击者提供了大量匿名存储空间。
- 微服务之间的 API 调用频繁,若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攻击者可在服务链路中“偷渡”。
- AI 助手的普及降低了社交工程的门槛,攻击者只需输入几行提示,即可生成高度仿真的钓鱼邮件。
在这种环境下,“人”仍然是最关键的防线。只有让每一位职工都拥有安全意识、基本技能和主动防御的习惯,才能形成组织层面的“安全文化”。为此,公司决定在下个月启动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计划,计划包括以下核心模块:
- 认知篇——安全威胁全景
- 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包括上述三大案例),帮助大家了解攻击手法的演进路径。
- 技能篇——防御工具与实践
- 学习安全邮件识别、浏览器安全设置、密码管理与多因素认证的使用方法。
- 流程篇——安全协同与事件响应
- 介绍内部报告渠道、快速响应流程与演练机制,确保一旦发现异常能够“快速定位、快速响应”。
- 思维篇——安全思考方式培养
- 引导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思考“如果我是攻击者,我会怎么做?”从而形成逆向思维。
“安全不是一次性的考试,而是一场持久的演练。”
—— 《孙子兵法·计篇》有云:“兵者,诡道也。” 现代信息安全同样需要我们以“诡道”对抗“诡道”。
如何在培训中发挥最大效益?
- 案例复盘式学习
- 通过分组讨论,每组对一个案例进行复盘:攻击路径、失误点、改进措施。
- 情境模拟演练
- 设置真实的钓鱼邮件、恶意链接等情景,要求学员现场辨识并记录处理流程。
- 互动问答与即时反馈
- 利用企业内部的即时通讯工具开设“安全答疑群”,让学员随时提问,培训讲师实时响应。
- 奖惩激励机制
- 对在演练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队,颁发“安全之星”徽章;对违规操作进行警示教育,形成正向循环。
行动呼吁:从今天起,让安全成为自觉
- 立即检查:登录公司内部系统,确认已开启多因素认证;在浏览器中检查是否启用了安全插件(如 HTTPS‑Everywhere、uBlock Origin)。
- 主动学习:报名即将开启的安全培训,提前阅读培训材料中的“常见攻击手法”。
- 保持警惕:对任何陌生链接、附件、弹窗保持怀疑,尤其是涉及账号、密码、转账等操作的请求。
- 报告异常:发现可疑邮件或网站,请及时通过公司安全邮箱或安全平台提交报告,帮助安全团队快速响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只有当每位同事都把网络安全当作日常细致检查的一部分,才能让组织的防护体系真正坚不可摧。

让我们在即将到来的培训中一起掀起信息安全的“学习热潮”,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实践锤炼技能,用团队协作筑起防线。从此,黑客的“CSS 迷雾”再也找不到藏身之所!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合规方面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企业理解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我们通过定制化咨询与培训,协助客户落实合规策略,以降低法律风险。欢迎您的关注和合作,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