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脑风暴:如果“AI 代理”成了黑客的“伪装大师”?
想象一个清晨,公司的客服系统正忙于处理数千条来自“AI 助手”的查询——它们声称是来自 OpenAI、Google Gemini、Anthropic Claude,甚至是新晋的 Grok。员工们点开链接、提交表单,毫无异常;后台的安全日志却悄然记录下成百上千条 POST 请求,正是这些请求在不知不觉中把公司的账号、财务、甚至客户的健康数据推向了黑暗的深渊。

在这个“AI 代理随处可见、POST 请求如潮汐般涌来”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好坏 Bot 分类”已经失灵。我们不再是与传统爬虫搏斗,而是要面对一场“智能体伪装、行为混淆”的信息安全对决。
为此,本文将从四个典型且极具教育意义的安全事件入手,详细剖析攻击手段、失误根源与防御思路,帮助每一位同事在日常工作中提升安全敏感度,做好“零信任、零盲点”的自我防护。
二、案例一:AI 代理冒充搜索引擎,发动大规模账号劫持(APT‑AI)
事件概述
2025 年 3 月,某国际金融服务平台的数万用户账号在短短 48 小时内被劫持。黑客使用伪装成 ChatGPT Agent Mode 的 AI 代理,对受害者的登录页面发起 POST 请求,利用浏览器自动填表功能完成密码重置。整个过程只留下了看似合法的 “User‑Agent: ChatGPT‑Agent/2025” 与 “Referer: https://chat.openai.com/”。平台的传统 Bot 检测系统仅依据 User‑Agent 与 IP 白名单,误判为合法 AI 流量,导致防御失效。
技术细节
1. POST 权限滥用:ChatGPT Agent Mode 自带“浏览器代理”功能,需要 POST 请求才能完成表单提交。黑客正是抓住这一点,构造完整的登录与密码更改请求。
2. IP 与 User‑Agent 伪装:利用公开的 OpenAI 代理节点 IP 池,结合动态 IP 轮换,使得源头看起来合法。
3. 会话劫持:在用户登录后,AI 代理通过脚本自动读取 CSRF Token,完成跨站请求伪造(CSRF),实现无感劫持。
根本原因
– 缺乏对状态改变请求的零信任校验:平台默认对 POST 请求进行“放行”,只检查是否来自可信 IP,却未对请求体进行深度校验。
– 未对 AI 代理行为进行行为画像:没有区分“交互式 AI 调用”(必须伴随用户交互)与机器自动化请求。
防御启示
– 对所有涉及状态改变(如登录、支付、密码重置)的 POST 请求实施 多因素校验(如一次性验证码、硬件令牌)。
– 引入 动态行为分析:监测请求频率、访问路径与交互时长,一旦出现异常即触发人工审计。
– 加固 CSRF 防护:在每次交互中动态生成 Token,并在服务器端进行严格校验。
三、案例二:酒店预订机器人被恶意利用,导致信用卡信息泄露(AI‑Booking‑Leak)
事件概述
2025 年 6 月,一家国内领先的在线旅游平台(以下简称“途行网”)出现大规模信用卡信息泄露事件。黑客利用伪装成 Google Gemini “URL Context Tool” 的 AI 代理,批量提交酒店预订请求。每笔预订携带用户的信用卡信息,随后通过平台的内部 API 泄露至黑客控制的外部服务器。短短三天内,超过 12 万笔交易受到影响,损失逾 3 亿元人民币。
技术细节
1. 多 URL 上下文:Gemini 允许一次请求中携带最多 20 条 URL,黑客一次性提交 20 家酒店的预订请求,极大提升攻击效率。
2. POST + JSON Payload:请求体中包含完整的预订信息及支付数据,平台的 WAF 只检测请求头未对 JSON 中的敏感字段进行过滤。
3. Session 劫持:黑客通过外部脚本与 Gemini 代理的“交互会话”同步,获取合法用户的 Session Cookie,完成身份冒充。
根本原因
– 对 AI 代理的 POST 权限缺乏细粒度控制:平台默认接受任意来源的 POST 请求,只要携带合法的 API Key。
– 对支付数据的加密与脱敏不足:在传输层虽使用 TLS,但在业务层未对敏感字段进行加密存储或脱敏。
防御启示
– 对所有涉及支付的接口实行 端到端加密(如采用 JWE/JWS),确保即使请求被截获也无法直接读取信用卡信息。
– 实施 API 金融级限流与行为模型:对同一 API Key 的并发请求、请求频率进行严格限制。
– 引入 AI 代理身份认证框架:为不同 AI 供应商颁发专属的 JWT 令牌,凭证中携带权限范围(如仅 GET 请求),强制阻止非法 POST。
四、案例三:医疗门户被 AI 伪装的爬虫攻击,患者信息被窃取(AI‑Health‑Scrape)
事件概述
2025 年 9 月,一家大型省级医院的患者门户网站(“健康云平台”)被不法分子利用伪装成 Anthropic Claude “Computer Use” 能力的 AI 代理,批量抓取患者的电子病历、检查报告和个人信息。黑客通过模拟真实用户的鼠标点击、键盘输入,躲过了传统的 CAPTCHA 与行为检测,最终窃取约 85 万条敏感健康记录。
技术细节
1. 桌面交互模拟:Claude 的 Computer Use 能力支持真实的鼠标移动与键盘输入,黑客通过脚本驱动这些交互,实现“人机混合”。
2. 分布式爬取:攻击者租用全球多个云服务器,利用不同的 IP 与地理位置模拟真实患者登录,规避单点 IP 封禁。
3. 会话持久化:通过 AI 代理保存登录后的 Session,随后批量导出数据,极大提升数据泄漏规模。
根本原因
– 缺少对交互式 AI 代理的行为审计:平台只对普通浏览器行为进行监控,未对 AI 代理的桌面交互做异常检测。
– 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控制过于宽松:患者信息的最小权限原则(Least Privilege)未落实,导致同一登录账户可以一次性获取全部病历。
防御启示
– 引入交互式 AI 行为监控:对鼠标轨迹、键盘输入模式进行机器学习分析,识别非人类的高精度交互。
– 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采用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对每一次查询都进行权限校验,只返回业务必要的字段。
– 强制审计日志加密与归档:对所有访问健康记录的日志进行不可篡改的加密存储,满足合规要求的同时便于事后取证。
五、案例四:电商平台库存抢购机器人被 AI 代理掩盖,引发巨额损失(AI‑E‑Commerce‑Flash)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某知名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期间遭遇大规模库存抢购攻击。黑客利用伪装成 Grok AI 代理的自动化脚本,批量发送库存查询与下单请求。由于平台对 AI 代理的 POST 请求缺乏校验,导致机器人在毫秒级完成抢购,瞬间把热销商品的库存刷空。最终,平台因违约赔付、退货处理与品牌方的信用危机损失超 5 亿元人民币。
技术细节
1. 高并发 POST 请求:Grok 代理的实时 web 交互能力允许一次请求发送多达 50 条商品 SKU 查询,配合并发下单。
2. 库存锁定缺陷:平台的库存锁定机制基于 “先到先得”,未对同一用户的多次请求进行去重,导致抢购脚本能够瞬间抢占全部库存。
3. IP 隐蔽:黑客通过 CDN 与 Cloudflare 代理隐藏真实 IP,使得平台的 IP 黑名单失效。
根本原因
– 对 AI 代理的请求频率缺乏限流:平台对普通用户请求进行速率限制,但对 AI 代理的 POST 请求视为 “可信来源”,未加限制。
– 库存管理缺少事务级别的原子性:并发抢购时库存扣减未使用分布式事务,导致数据竞争与超卖。
防御启示
– 对 每一个库存变更操作 实施 分布式锁 或 乐观锁,确保并发请求的原子性。
– 对 AI 代理的 请求速率 实行 基于令牌桶的限流,即使是可信来源也必须遵守流量规则。
– 引入 多因子身份验证(如短信验证码)在大额或高价值商品的下单环节,提高抢购成本。
六、从案例看共性:AI 代理时代的安全“三大漏洞”
- POST 权限失控
AI 代理需要 POST 请求完成交互与事务,而传统防御多聚焦于 GET 流量,导致 POST 成为“黑客的后门”。 - 身份与行为认证缺失
简单的 User‑Agent、IP 白名单已经不足以判断请求的可信度,缺少对 AI 代理的凭证(Token) 与 行为画像 的综合判定。 - 零信任未落地
对状态改变请求的 “默认放行” 与 内部系统的最小权限 未严格执行,形成“大门常开”的安全隐患。
七、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的安全新常态
“防微杜渐,方得始终。”
——《增广贤文》
在当下企业正加速向 云原生、AI 驱动、全流程数字化 转型的背景下,安全已经不再是 “事后补丁”,而是 业务的底层基石。以下几点值得每一位同事深思并付诸行动:

- 零信任(Zero Trust)是必然
- 身份即信任:无论是人类用户还是 AI 代理,都必须经过强身份认证(多因素、硬件令牌、基于行为的连续认证)。
- 最小权限原则:每一次请求只授予完成业务所需的最小权限,防止“一键全开”。
- 微分段: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安全域,即使某一环被攻破,也无法横向迁移。
- 动态检测取代静态规则
- 基于机器学习的 行为异常检测,实时捕捉 AI 代理的异常交互模式(如高频率 POST、跨域请求)。
- 威胁情报共享:与行业情报平台对接,获取最新的 AI 代理攻击手法与恶意 IP 列表。
- 加密与签名全面覆盖
- 对 传输层(TLS 1.3)之外,还要在 业务层 对敏感字段进行 端到端加密(JWE)。
- 对关键请求(如支付、账号修改)使用 数字签名(JWT + RS256),确保请求不可篡改。
- 安全意识教育的常态化
- 每月一次的实战演练:模拟 AI 代理攻击场景,让大家在受控环境中体会风险。
- 案例复盘与知识库建设:把每一次的安全事件、每一次的应急响应记录成文档,形成可搜索的经验库。
八、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培训》——邀请全体同事共襄盛举
为帮助大家在 AI 代理的浪潮中保持清醒、提升防护能力,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将于 2025 年 12 月 5 日(周五)上午 9:30 正式启动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培训》,为期 两周,共计 六场 线上线下结合的专题课。培训内容紧扣上述案例与防御要点,涵盖以下模块:
| 课时 | 主题 | 目标 |
|---|---|---|
| 第 1 课 | AI 代理与 Bot 生态概览 | 了解 AI 代理的工作原理、常见厂商与攻击手法 |
| 第 2 课 | 零信任架构实战 | 掌握身份验证、最小权限、微分段的落地技术 |
| 第 3 课 | 动态行为分析与威胁情报 | 学会使用行为模型、SIEM 与威胁情报平台 |
| 第 4 课 | 加密、签名与安全 API 设计 | 掌握端到端加密、数字签名、API 访问控制 |
| 第 5 课 | 案例复盘:从失败到成功 | 深度剖析本公司近期安全事件,提炼经验教训 |
| 第 6 课 | 实战演练:AI 代理渗透测试 | 现场模拟 AI 代理攻击,现场演练应急响应 |
培训福利:
– 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的同事,将获得公司颁发的 “信息安全守护者”数字徽章,可在内部系统、邮件签名中展示。
– 参与实战演练的团队,将有机会获得 “最佳防御案例” 奖励,奖金 2000 元(个人)或 5000 元(团队)。
– 所有课程资料、录像、练习题均会上传至公司内部知识库,方便随时复盘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我们相信,信息安全是一场全员参与的长跑,而非仅靠少数人筑起的围墙。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提交、每一次对话,都是防线的一块砖瓦。让我们一起把 “安全” 从抽象的口号,变成可触可感的每日行动。
九、行动号召:从今天起,做自己数字资产的“护城河”
- 立即报名:登录公司内部学习平台,搜索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培训”,点击“一键报名”。
- 自查自纠:回顾本篇文章中的四大案例,检查自己所在部门的系统是否存在 POST 权限失控、AI 代理身份缺失、零信任未落地 等风险点。
- 分享传播:将本文章转发至部门群、技术论坛,邀请同事一起讨论防御措施,让安全知识在组织内部形成病毒式传播。
- 持续学习:关注公司每日安全早报、行业安全博客、威胁情报平台,保持对新型 AI 代理攻击手法的敏感度。
让我们把 “防微杜渐” 的古训,注入到AI 时代的防御矩阵中;把 “未雨绸缪” 的智慧,转化为每一次登录、每一次请求的安全审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守住数据的底线,捍卫公司的商业信誉与用户的信任。
让安全成为每一天的习惯,让每一次点击都安心无忧!

作为专业的信息保密服务提供商,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设计符合各企业需求的保密协议和培训方案。如果您希望确保敏感数据得到妥善处理,请随时联系我们,了解更多相关服务。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