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侵害知识产权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为我们的创作和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在享受AIGC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AIGC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其中可能包含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当AIGC生成的内容与受保护作品高度相似时,就可能构成侵权。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AIGC侵害我们的知识产权呢?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法治与伦理研究专员董志军表示:知识产权保护话题很复杂,可是说是把双刃剑,创作者可以利用其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可以来危害别人,同时还有一批流氓和寄生虫从中渔利,甚至阻止着人类共有知识的传播和流通。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知识信息的生成和获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这无疑是一件有益于整体人类的大好事,然而总有些知识产权窃贼、强盗、无赖和流氓,会时不时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知识权产大棒。让我们抬起头请问苍天:正义何在?苍天无语。让我们拿起计算设备问一问人工智能,其耐心地给出了回答。

了解AIGC的运作机制

要有效防范AIGC侵权,首先需要了解AIGC的运作机制。AIGC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数据,从中提取特征和模式,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和模式生成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可能会无意中复制或改编受保护的作品。

用户的安全意识是第一道防线

  • 谨慎选择AIGC工具: 在选择AIGC工具时,要仔细阅读其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了解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优先选择那些提供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承诺的工具。
  • 避免输入受保护内容: 在使用AIGC工具时,避免输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商标或其他受法律保护的内容。
  • 保留创作过程记录: 在使用AIGC进行创作时,要保留详细的创作过程记录,包括输入的提示词、生成的版本等。这些记录可以作为您拥有作品的证据。
  • 及时标记原创内容: 对于自己原创的内容,要及时进行版权登记或打上水印,以明确其归属权。
  •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关注与AIGC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 加强数据管理: 对用于训练AIGC模型的数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不包含侵权内容。
  • 开发检测工具: 开发能够检测AIGC生成内容是否侵权的工具,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侵权问题。
  • 完善服务条款: 在服务条款中明确规定用户不得输入侵权内容,并对侵权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
  •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包括版权登记、侵权监测、维权等。

法律的完善与监管

  • 明确AIGC生成内容的法律属性: 对于AIGC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著作权,以及著作权归属问题,法律应给予明确的规定。
  • 完善侵权认定标准: 对于AIGC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应结合技术特点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
  • 加强对AIGC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AIGC企业的监管,使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未来展望

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我们需要:

  • 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全球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共同应对AIGC带来的挑战。
  • 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开发能够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技术,例如水印技术、区块链技术等。
  • 培养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总结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也可能带来知识产权风险。通过加强用户安全意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完善和监管,我们可以更好地防范AIGC侵害知识产权,实现技术与法律的平衡发展。

注:本文仅为一般性介绍,不构成法律建议。如需获得针对性法律建议,请咨询专业律师。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AIGC与知识产权的相关信息,欢迎联系我们一起探讨。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18206751343
  • 微信:18206751343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QQ:1767022898

让信息安全成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上,人们会认为重视信息安全的必定是那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因为这些机构可能会面临较多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诚然,网上银行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肯定要比一个静态的公司宣传网站需要更多的安全保障措施。

从全球趋势看,近几年安全攻击的来源开始转变,内部已经不再是信息安全事故的最大来源,黑客主义、商业间谍、有组织的网络犯罪和恐怖活动不断加速,让大型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安全战略从内部管理转身对外防范。

与此同时,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全分析员Bob Xue说:多项大型调查报告表明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仍然不容忽视,特别是无知的员工可能被外部威胁利用,进而对信息安全造成“内外夹击”之势。

同时,随着产业链的升级,雇佣商业间谍,恶意挖角等不当商业竞争手段从高科技公司向更广泛的行业演进,多年前中兴通讯与华为之间的人才争夺战、金蝶与用友之间信息窃密战已经在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重演。

只有充分的商业竞争才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但是忽视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纯粹打价格战和口水战无疑于事无补而且将毁坏整个行业。要保障长久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大研发,研发需要投入,研发成果更需要得到适当的保护,尤其是前沿的机密技术和知识产权。

而恶劣的市场玩家在研发上投入甚少却想不劳而获,便雇佣黑客前云偷窃人家苦心经营出来的研究成果,或甚至用金钱收买核心技术研发成员,这些手段太卑鄙,但在表面上却表现的很“文明”,或通过商业调查机构,或通过媒体,或通过合伙伙伴,甚至客户,人资猎头等等。想一眼识别出来这些披着羊皮的狼的恶劣行径并不容易,更何况员工们可能并没有充分的是非分辨能力。

无疑要解决这些让人忧心重重的问题,需从信息安全管理抓起,让信息安全成为核心商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实际上,加强信息安全,并非仅仅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机密信息,将信息安全战略同商业战略保持一致,更能促进业务的成功。有效的信息安全不仅有够保护整个业务,更能保障利润并且可以省出更多资源来创造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同时,新的科技不断加强与客户及供应链之间的互动,数据安全要求是益增高,隐私保护成为关键问题。此外,对于大型公司来讲,良好的公司治理、合规经营和信息披露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信心。

然而搞信息安全并不容易,不是堆砌一批高端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来保护服务器和个人电脑,而是要找出商业所面临的真正的安全威胁,找出需要保护的高价值数据信息以及承载这些信息的商业流程和应用系统,然后平衡信息安全投入,将钱花在关键的地方。

亭长朗然Bob说:公司需要建立健全一套信息安全框架,国家在关键的战略领域如能源、通讯、金融、交通等等已经实施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规范,相信在这些监管压力以及众多资源投放之下,信息安全框架会得到逐步健全。而大部分的非核心战略领域,却也是竞争最为惨烈的领域,尽管外部压力较小,仍然需要从内部开始加强信息安全知识和理念的学习,进而才能武装起来,让信息安全成为商业的核心竞争力。

security-promote-business-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