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网络安全问题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应对之策

很多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存在相似之处,从管理学等多个领域来讲,并不意外。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研究员董志军补充说:尽管网络安全技术不断创新,但是管理理念早已非常成熟,而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落入技术、流程和人员,无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 基本安全原则相同:无论是预防病毒、木马、勒索软件还是防范网络入侵,它们都遵循一些基本的网络安全原则,比如最小权限原则、多重防护原则、防病毒原则等。这些通用原则决定了应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
  • 攻防对抗本质:网络攻击和防御本质上是一场攻防对抗,攻击方法创新,防御措施也必须随之升级。因此,不同攻击手段的防御对策会有相通之处。
  • 系统安全需求:任何系统都需要保证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达成这三大安全需求,各种防护措施自然会有重叠之处,比如访问控制、备份、审计等。
  • 经验积累借鉴:随着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安全从业人员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经验和最佳实践,这些内容也会在处置不同安全问题时被借鉴和复用。
  • 合规性要求:一些行业或系统有严格的合规性要求,如数据安全法、等级保护、ISO等,这些标准规定了一系列必须执行的控制措施,使得不同系统的防护措施雷同。

尽管面临的具体威胁形式不同,但基于对安全风险的总体认知以及多年积累的防护经验和规范要求,网络安全防御措施在策略上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频率最高的三项是保持系统的更新、设置强密码、以及强化用户的安全意识教育。

系统更新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用户安全意识教育也是如此,对于用户安全意识教育而言,网络安全问题应对策略存在相似性,意味着:

  • 教育内容可复用:由于许多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相通,在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时,许多通用的安全操作建议、风险防范知识等内容都是可以复用和共享的,避免重复”再次发明轮子”。
  • 教育重点明确:由于各种安全问题有共同的应对原则和策略,教育时可以把重点放在这些核心的安全概念、规范上,培养用户良好的安全习惯和意识,而不必过多地讲解每种攻击细节。
  • 培训形式可统一:针对常见问题通用的防护策略,可以设计统一的培训形式,如线上课程、动画短片等,提高培训的可及性和效率。
  • 宣传途径可整合:在开展安全宣传时,可将不同类型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整合在一起,通过综合的途径如海报、手册等进行全方位宣传,提高用户接受度。
  • 教育效果可持续:由于各类问题有共同的应对逻辑,用户掌握这些核心知识后,对面临新的安全威胁时也可以迁移和延续使用,从而获得持续的教育效果。

总之,相似甚至相同的应对策略意味着安全意识教育可以聚焦于通用的核心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一致性和持续性,从而更高效地提升整体的用户安全意识水平。为了帮助各类型的客户防范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创作了大量的网络安全、信息保密及个人隐私相关的企业培训课程,包括系列动画视频和电子课件,欢迎有兴趣的客户联系我们,免费预览作品以及体验在线学习服务。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借口“临时工”并非解决信息安全事件的良药

近几年,“临时工”、“合同工”等等开始红遍大江南北。诡异的是,多数时候“临时工”已非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用词,它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中的“替罪羊”或“挡箭牌”。

尽管社区论坛、自由博客及社交网络等等仍然被舆论监督部门严格把控,但是或多或少给普通大众在公共社会问题上的“起哄”机会;创新的科技不仅掌握在权力机关,也进入了大众的手中,这让居心不良的家伙们在行恶之时多少有些顾虑和收敛。

危机来临之时,公关高人们第一时间想到降低损失,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舆论需要一个责任人,“一把手”如何都难逃其咎,但是又不可能无论大小甚事都怪罪到“一把手”,再说“一把手”并非多数安全事故的直接造成者或参与者。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为了照顾大局,公关高人们往往不得不找出“临时工”来担当“常委”,而媒体要联系这些“常委”的时候,则会被告知:已被辞退。

不过,如果一味拿“临时工”当安全事故的缓冲剂,并不一定会百试不爽,原因不仅仅由于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审计系统越来越严格,办公室内外的政治斗争也是关键因素。

其实抛开用于权力制衡也有利于良性竞争的职场政治因素不谈,安全事故越来越成为各主任经理们业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虽然将安全事故的终极责任归于主管领导可能有些残酷,但是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便是安全能够得到最高领导层的必要重视,因为只有高层重视了安全之后,下属中低层员工方可将安全当回事儿,安全工作方可得到必要的落实。

从科学发展观上来讲,安全事故并非可以完全杜绝,在信息安全领域,中央各部委的相关监管和指导文件也都特别提到信息安全事件,往往并没有刻意提出如何处理信息安全事件的责任人,但是却无一例外地强调安全事故报告和响应流程,因为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明白:终极的责任可能并非在下级单位或某位领导,不过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刻意忽视、隐瞒甚至夸大等等不但不利于一盘大棋,更会令中央和地方多级受损。

而要降低信息安全事故损失的关键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却不一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安全事故的隐患或苗头,并且报告给适当的安全响应机构和人员。难做到的原因也很简单:可能不知道要报告安全事故,“临时工”们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安全事故或持观望心态,员工们可能会认为与自己无关,或想自作主张低调处理;中层领导可能在忙于别的事务,或不想因安全事故而被上级责难……

不少机关或公司并非需要对公众直接负责,所以在出现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也不用媒体掺合,只需依据标准的流程将事故划分为合适的等级并且汇报给相关的监管机构和人员。出现信息安全事故,可能是一个人造成的,但是却需要大批人参与事件的响应之中。如果是黑客搞得破坏,我们谴责黑客并进行内部修复;如果怀疑是商业间谍,我们可以报警并诉诸法律;如果是内部员工不经意犯错,我们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如果是第三方员工如“临时工”恶意为之,我们更要加强教育和惩戒。

虽然临时工与正式工相比,素质、法律观念上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不能只在信息安全事件之后方才注意到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也不能只给正式员工适当的安全意识教育,而忽视“临时工”。

虽然“临时工”可能对组织机构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不够,他们对公司安全环境的熟悉程度不比正式员工,感受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也不够深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临时工”对组织信息安全成功的贡献度和重要性。

我们要张开怀抱,如同会提供特别的“转正”政策让“临时工”好好表现一样,我们也需要在信息安全方面教育、感化和激励他们。

“临时工”、“合同工”、“实习生”、“外包岗”等等不是“替罪”的代名词,但是由于战略的需要,他们客观存在,甚至他们也的确更容易带来安全事故。解决之道并非设置更多的人为障碍和阶层对立,对立不如对话,管理好信息安全事件,降低损失,从对“临时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开始。

temporary-staff-id-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