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信息安全意识沙龙参加者寥寥无几

公司信息安全的管理负责人员都非常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实施再多最先进的安全检测、监控和报警等控制措施,仍然有员工可能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在详细了解员工的种种安全违规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之后,往往会发现多数问题的根源并非这些员工为了一些私利而冒险,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公司带来安全隐患,这就让信息安全管理层开始检讨与员工进行安全沟通的不足。

的确,保护公司的信息安全不应该仅仅只是安全部门的工作,信息安全更应是全体员工的职责,每位员工都会接触和处理公司的重要信息资产,公司不可能为每位员工配备一名24小时跟随的专职安全人员,所以,不少公司的安全负责团队开始加强与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沟通,比如协同员工培训部门、员工关系部门和IT部门等等,共同开设安全培训课程,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举办信息安全沙龙等等。

公司各个部门的总监经理们也都希望下属员工多参加这些安全活动,因为他们也担负着保护本部门信息安全的职责,下属员工的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可能会给整个部门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照理说,有了各级总监经理主管们的支持,会有不少员工报名参加信息安全相关的培训活动,比如安全意识沙龙,毕竟这是接受在岗培训,结识其它部门员工,甚至离开工作岗位享受一段清闲时光的好机会,然而,活动的举办者却经常发现参加者寥寥无几,更无法达到预期的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效果。

安全培训沙龙的举办者可能会有些许“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感觉,甚至在想要么要求公司业务部门强制员工轮流参加,要么放弃这项让员工自主参加的活动。

其实有这样的结局并不应该感到意外,现在有太多好玩儿的了,员工通常面临着不少的工作压力,无聊的员工并不太多,除非员工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或直接工作需求,否则非强制性的公司活动很难吸引多数员工的注意力。

有什么好的解决之道呢?如果下定决心要安全培训活动,就要搞出特色,搞出成绩,首先要确保应该接受安全意识教育的员工参加,对安全感兴趣的或者安全部门的员工都不能计算在内,因为他们的安全意识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是那些不想来的或不愿意参加的反而更应受到安全意识教育,如何搞定他们来参加安全沙龙呢?软硬兼施、恩威并济可以派上用场。首先来硬的,同各部门经理主管们协商,确定各部门需参加安全意识培训的人数,具体的参与者名单由部门负责人决定并交安全培训组织人员;再来软的,凡参加安全培训活动的员工都有一份小礼品,学习积极和表现良好的员工有更多的奖励;施恩,有过安全违规记录的员工在接受安全意识培训后可以抵消一次违规行为的记录;显威,不参加指定的培训或参加培训后考核不合格将视为安全违规一次。

如果在公司内难以强制方式获得员工参加安全意识沙龙活动,比如未能获得各部门负责人对强制派人方式的理解和支持,则可放弃举办信息安全意识沙龙活动,转而考虑改用其它更易被员工们接受的方式,前面所讲,现在有太多好玩儿的东西可以吸引员工们的注意力,安全意识培训方案也应考虑到包装成好玩儿的互动方式,比如搞在线电子竞赛、信息安全游戏、安全知识大挑战、安全意识夺宝活动,安全擂主争霸赛等等。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在针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方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且提供样式繁多的安全意识推广活动资源,同时也提供安全文化建设的咨询顾问服务,欢迎在安全培训方面有任何问题的业界朋友们与亭长朗然的安全培训讲师联系。

纸上谈兵,信息漏泄:一场关于“小事”的警醒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古人云,安全意识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做起。在信息时代,我们习惯于将个人信息数字化存储,却往往忽略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纸质文件,它们如同潜伏的病毒,随时可能威胁到我们的身份安全。正如文章开篇所言:“保护你的身份,从在家粉碎个人文件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身份盗窃案件发生,源于被丢弃在垃圾桶里的纸质文件。”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纸质文件处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他们或许认为“只是些账单、信件,谁会去翻垃圾桶?” 或者“我住在一个安全的小区,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这些看似合理的借口,却掩盖了潜在的风险。本文将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这种“小事”背后的安全隐患,并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呼吁全社会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共同筑牢安全防线。

案例一:退休老李的“节俭”

老李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生活节俭是他的习惯。他认为,任何东西都不能浪费,即使是银行账单、信用卡对账单、医疗账单等个人敏感信息,他也会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阅。他的妻子曾多次劝说他,这些文件已经没有价值,应该及时销毁,但他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万一以后有用呢?省下来的就是钱!”

然而,老李的“节俭”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有一天,他接到银行的电话,告知他的信用卡被盗刷,损失金额巨大。经过调查,警方发现,一名垃圾分类员在老李家门口捡到被丢弃的银行账单,通过账单上的信息,冒充老李办理了信用卡挂失和补卡,然后利用盗刷的资金进行消费。

心理分析: 老李的“节俭”源于一种朴素的节约意识,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他认为,保存这些文件可以为他提供一种安全感,即使这些文件已经失去了实际价值。

错误之处: 老李忽略了纸质文件泄露的风险。即使他认为这些文件“没用”,但其中包含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银行账号、信用卡号等,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被用于身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

教训: 个人信息安全并非仅仅关乎数字信息,纸质文件同样存在风险。对于已经不再需要的纸质文件,应及时进行销毁,例如使用碎纸机、焚烧等方式。

案例二:年轻妈妈小芳的“方便”

小芳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她经常网购,收到的快递单、发票、购物清单等纸质文件堆积如山。为了节省时间,她习惯将这些文件随意丢弃在垃圾桶里,认为“反正都是些废纸,没人会注意。”

然而,小芳的“方便”却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有一天,她收到一封诈骗短信,短信内容与她最近的一次网购订单信息高度吻合。她起初并没有在意,但随着诈骗短信越来越多,她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信息泄露。经过调查,警方发现,一名快递员在垃圾桶里捡到小芳丢弃的快递单,通过快递单上的信息,获取了她的手机号码和收货地址,然后将这些信息出售给诈骗团伙。

心理分析: 小芳的“方便”源于一种对时间的珍惜和对风险的低估。她认为,处理这些文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发生信息泄露的概率很低。

错误之处: 小芳忽略了纸质文件泄露的风险。即使她认为这些文件“没用”,但其中包含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被用于诈骗、骚扰等犯罪活动。

教训: 个人信息安全并非仅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家庭安全。对于已经不再需要的纸质文件,应及时进行销毁,例如使用碎纸机、焚烧等方式。

案例三:企业主管张明的“效率”

张明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工作效率高,追求快速决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习惯将重要的合同、协议、财务报表等纸质文件复印后存档,而将原件随意丢弃在废纸篓里,认为“复印件已经足够了,原件也没什么用处。”

然而,张明的“效率”却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一天,公司接到律师函,告知公司的一份重要合同存在争议,对方要求公司承担巨额赔偿。经过调查,警方发现,一名竞争对手的员工潜入公司,从废纸篓里捡到被丢弃的合同原件,通过合同原件上的信息,找到了合同漏洞,然后利用漏洞起诉公司。

心理分析: 张明的“效率”源于一种对速度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忽视。他认为,处理这些文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发生信息泄露的概率很低。

错误之处: 张明忽略了纸质文件泄露的风险。即使他认为复印件已经足够,但原件上的信息,如签名、盖章、特殊标记等,一旦落入竞争对手手中,就可能被用于商业间谍、不正当竞争等非法活动。

教训: 企业信息安全并非仅仅关乎技术手段,也关乎管理制度和员工意识。对于已经不再需要的纸质文件,应及时进行销毁,例如使用碎纸机、焚烧等方式。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安全。

社会环境与信息安全意识提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各种身份盗窃、诈骗、骚扰等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很多人对信息安全意识仍然淡薄,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信息安全是一个专业领域,需要由专业人士来负责。他们认为自己只需要使用互联网,而不需要了解信息安全知识。

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很低,即使发生信息泄露,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损失。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个人信息,或者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重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信息安全并非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而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安全意识计划方案(简短版)

为了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开展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信息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
  2. 开展培训活动: 针对不同人群,如学生、教师、企业员工、老年人等,开展信息安全培训活动,教授他们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何防范网络诈骗,如何应对信息安全威胁。
  3. 建立信息安全平台: 建立一个信息安全平台,提供信息安全知识、安全工具、安全服务等,方便公众获取信息安全资源。
  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对信息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信息安全秩序。
  5. 鼓励技术创新: 鼓励信息安全技术创新,研发更加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信息安全同样需要从点滴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筑牢信息安全防线,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信息安全意识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防范信息安全威胁,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安全。

信息安全,人人有责!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