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编程陷阱到数字化时代的安全防线——职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指南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左传》

在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今天,安全威胁已经不再是“黑客敲门”,而是潜藏在我们日常使用的工具、协作平台乃至思考方式里的“隐形炸弹”。2025 年 11 月,微软披露的两项针对 GitHub Copilot 与 Visual Studio Code 的重大漏洞(CVE‑2025‑62449、CVE‑2025‑62453),便让我们再一次看到——AI 代码助手如果缺乏足够的安全防护,足以成为攻击者的“后门”。

为了让大家在头脑风暴中体会安全的“血的代价”,本文先抛出 三个典型且极具教育意义的安全事件案例,并对每一起事件进行细致剖析。随后,结合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环境,倡导所有职工积极参与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活动,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


案例一:AI 代码生成工具的路径遍历漏洞——“看不见的文件泄漏”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 12 日,某大型金融机构的研发团队在使用 Visual Studio Code 的 Copilot Chat 插件时,意外触发了路径遍历(CWE‑22)漏洞(CVE‑2025‑62449)。攻击者通过在聊天窗口输入特制的指令 ../.. /../etc/passwd,成功读取了服务器上的系统密码文件,导致内部账户信息被泄露。

攻击链细节

  1. 本地权限:攻击者仅拥有普通开发者的本地账号,无管理员权限。
  2. 利用 AI 插件:在 Copilot Chat 中输入带有路径遍历字符的查询,插件未对输入进行充分的过滤与校验。
  3. 文件读取:插件后台调用系统 API 读取文件内容并将结果直接返回给用户,未进行安全审计。
  4. 信息泄漏:攻击者将读取到的 /etc/passwd/home/*/.ssh/id_rsa 等敏感文件内容复制并转发至外部服务器。

影响评估

  • 机密性受损:内部系统账户、SSH 私钥被曝光,攻击者可进行横向移动。
  • 合规风险:金融行业对数据保密有严格监管,情节严重可能导致监管处罚。
  • 业务中断:一旦攻击者利用泄露的凭证进一步渗透,关键交易系统可能被篡改或停机。

教训与启示

  • AI 工具并非“安全等式”:即便是官方出品的插件,也可能因实现细节疏漏而产生高危漏洞。
  • 输入验证是防线的第一道门:所有外部输入,无论是文字指令还是文件路径,都必须进行白名单校验。
  • 最小权限原则:开发者的本地账号不应拥有直接访问系统敏感路径的能力。

案例二:生成式 AI 输出校验缺陷导致供应链攻击——“代码背后的隐藏杀手”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 13 日,全球知名开源库 maintainer 在使用 GitHub Copilot(CVE‑2025‑62453)编写代码时,Copilot 自动生成了一段依赖下载代码。该段代码未经过严格的安全审计,直接将一个外部 npm 包(恶意改写的 lodash)写入项目依赖树。攻击者利用这段恶意代码在大量企业的 CI/CD 流水线中植入后门,实现供应链层面的大规模渗透

攻击链细节

  1. AI 建议:开发者在编写数据处理函数时,Copilot 推荐使用 import { debounce } from 'lodash'; 并自动补全安装指令。
  2. 恶意包注入:攻击者事先在公共 npm 仓库上传了一个同名的 lodash 包,内部植入了窃取环境变量的恶意脚本。
  3. 自动拉取:在 CI 环境中缺乏锁文件校验,系统默认从最新的 npm 源下载依赖,导致恶意代码被拉取并执行。
  4. 后门激活:恶意包在运行时向攻击者的 C2 服务器发送系统信息,并接受远程指令,进而执行横向移动或数据加密。

影响评估

  • 完整性受损:代码库被植入未授权的执行逻辑,导致业务功能被篡改。
  • 可用性危机:若攻击者触发勒索逻辑,整个生产系统可能被加密,业务停摆。
  • 声誉损失:开源社区对供应链安全的信任被削弱,企业品牌形象受创。

教训与启示

  • 生成式 AI 输出必须“二次审查”:所有 AI 给出的代码建议,都应通过人工审查或自动化安全扫描。
  • 依赖管理要“锁定版本”:使用 package-lock.jsongo.sumCargo.lock 等锁文件,确保每次构建使用的都是可信版本。
  • 第三方仓库安全评分:引入 SCA(软件组件分析)工具,对依赖的安全性进行实时评估。

案例三:深度伪造语音钓鱼+企业内部钉钉账号泄露——“听见不该听的‘指令’”

事件概述

2024 年底,一家跨国制造企业的采购经理收到一通来自“公司高管”通过钉钉语音消息发送的付款指令。该语音使用了深度学习技术生成的 AI 语音克隆,逼真到几乎不可辨别。经理在未核实的情况下,直接在公司内部转账系统中完成了 200 万美元的付款。事后发现,攻击者通过在公开社交媒体上搜集该高管的公开发言,训练了语音模型,实现了“声纹欺骗”。

攻击链细节

  1. 信息收集:攻击者爬取高管在会议、新闻发布会、公开演讲中的音频。
  2. 模型训练:使用开源的 TTS(Text‑to‑Speech)框架,生成与高管声纹相匹配的语音模型。
  3. 社交工程:攻击者在钉钉上冒充高管账号,发送伪造语音指令并附上付款链接。
  4. 内部执行:采购经理因语音“可信”,未进行二次验证,直接完成转账。

影响评估

  • 财务损失:直接导致公司 200 万美元被盗。
  • 信任危机:内部沟通渠道的信用度受损,员工对正式指令产生疑虑。
  • 法律风险:若涉及跨境资金转移,可能触发监管部门的调查。

教训与启示

  • “听不可信,必需核实”:任何涉及资金、敏感操作的指令,都应采用多因素验证(如电话回拨、邮件确认)。
  • 身份认证全链路:企业内部通讯工具需接入企业身份管理系统(IAM),并开启登录异常检测。
  • 防御深度:将语音识别技术与行为分析相结合,及时捕捉异常指令的行为模式。

综述:从个案到全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安全挑战

上述三个案例,虽然场景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技术便利背后隐藏的安全盲点。在 AI 辅助编程、自动化部署、语音交互等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攻击者的作案手段也同步升级。如果企业仅把安全视为“IT 部门的事”,而不把它上升为全员的共识和日常行为准则,那么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演变成一场不可收拾的灾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晏子春秋》

1. 信息化——万物互联的前提

  • 云服务与 SaaS:数据几乎全部托管在云端,访问渠道多样化(Web、API、移动端)。
  • 协作平台:钉钉、企业微信、Slack 等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信息流转的主力军。
  • 大数据与分析:业务决策依赖实时数据,数据泄露的后果不言而喻。

2. 数字化——业务再造的必然

  • 自动化流水线:CI/CD、IaC(Infrastructure as Code)让部署“一键完成”。
  • 智能化工具:Copilot、ChatGPT、AutoML 等生成式 AI 正在渗透到代码、文档、测试各个环节。
  • 移动办公:远程办公、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使得企业边界模糊。

3. 智能化——未来的安全防线

  • AI 安全检测:利用机器学习识别异常行为、恶意代码、异常流量。
  • 零信任架构:不再信任任何网络位置和设备,始终进行身份验证与授权。
  • 区块链溯源:在供应链安全、数据完整性方面提供不可篡改的日志。

在这样一个 “信息化 → 数字化 → 智能化” 的闭环中,安全不再是“技术”的单点,而是“管理、文化、培训、技术”四维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以下,我们将通过即将开展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帮助每一位职工在这些维度上实现自我提升。


为什么要参加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1. 提升“安全素养”,防止“人因失误”。
    绝大多数安全事件的根源仍是人为失误(如误点链接、随意复制粘贴代码、未核实语音指令等)。培训可以帮助大家建立 “安全思维模型”,让每一次操作都先问自己:“这一步是否符合安全规范?”

  2. 掌握最新防护技术,抵御 AI 时代的“新型武器”。

    • 学习如何辨别 AI 生成代码的潜在风险。
    • 熟悉深度伪造(Deepfake)音视频的识别技巧。
    • 掌握云服务、容器平台的安全基线配置。
  3. 形成安全共识,打造“全员防线”。
    安全是 “每个人的事”。 只要团队内部形成 “信息共享、风险通报、及时响应” 的良性循环,即使遇到高级攻击,也能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影响。

  4. 符合合规要求,降低审计与监管风险。
    多数行业(金融、医疗、能源)已将 信息安全培训列入强制合规项。开展系统化培训,不仅是自我防护,更是对监管部门的积极交代。


培训内容预告(概览)

模块 重点 学习目标
Ⅰ. 基础篇:信息安全概念与威胁态势 ① 信息安全三要素(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② 近期国内外热点攻击案例(包括 Copilot 漏洞)
形成信息安全全局观,能够快速判断常见威胁
Ⅱ. 实战篇:AI 与生成式工具的安全使用 ① AI 代码建议的审计流程
② SCA、SBOM 的落地实践
③ 防止模型输出被恶意利用
在 AI 辅助开发中实现“安全第一”,避免供应链攻击
Ⅲ. 防钓篇:社交工程与深度伪造识别 ① 语音、视频 Deepfake 识别技术
② 多因素验证(MFA)与审批机制
③ 安全的通信工具使用规程
防止“听见不该听的指令”,做到验证再执行
Ⅳ. 云端篇:零信任与最小权限 ① 零信任模型构建步骤
② IAM、RBAC 的最佳实践
③ 云资源安全基线检查
确保云上资产只有授权主体可访问
Ⅴ. 响应篇:安全事件快速处置 ① 事件响应流程(发现—分析—遏制—恢复—复盘)
② 取证与日志分析要点
③ 内部报告与外部通报机制
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序、快速地完成响应
Ⅵ. 文化篇:安全意识的长期养成 ① 安全奖励机制设计
② 角色化安全演练(红蓝对抗)
③ 安全知识日常传播(海报、邮件、微课堂)
将安全文化根植于日常工作,形成自觉行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礼记》

我们计划在 2025 年 12 月 5 日至 12 月 12 日 期间,分四场次进行线上 + 线下混合培训,确保每位职工都有机会参与。完成全部模块并通过考核的同事,将获得 《信息安全合规专家》 电子证书,并有机会参与公司内部的 “安全红蓝对抗赛”,赢取丰厚奖励。


行动指南:从今天起,让安全成为习惯

  1. 立即报名:打开公司内部培训平台,搜索“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点击“一键报名”。
  2. 预习材料:在报名成功后,系统会自动推送《2025 年信息安全态势白皮书》以及《AI 时代的代码安全手册》电子版,建议在培训前完成阅读。
  3. 加入安全交流群: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加入企业安全社区,获取实时安全动态、漏洞通报与实战案例分享。
  4. 实践检验:在日常工作中,将学到的安全检查点嵌入代码审查、需求评审以及部署流程,形成 “检查 → 记录 → 反馈” 的闭环。
  5. 持续学习:培训结束后,每月公司将发布 《安全微课堂》 短视频,覆盖热点安全主题,帮助大家保持安全敏感度。

结语:以安全守护创新,以防御拥抱未来

在数字化浪潮中,技术是“双刃剑”,安全是唯一的“护身符”。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若我们不在每一次代码提交、每一次文件传输、每一次语音指令中埋下安全的种子,终将在风暴来临时,被一颗颗细小的松果击倒。

让我们把 “防微杜渐” 的古训与 AI、零信任 的现代技术相结合,将安全理念从会议室走进开发者的键盘、从管理层畅通到每位同事的工作站。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才能在面对未知的威胁时,从容不迫、迎难而上。

同事们,信息安全不是一场单兵突围,而是一场全员的协同演练。请立刻行动起来,加入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守护我们的数字家园!

愿我们在安全的灯塔指引下,扬帆数字化的浩瀚海洋,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团队 敬上

2025‑11‑13

作为专业的信息保密服务提供商,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设计符合各企业需求的保密协议和培训方案。如果您希望确保敏感数据得到妥善处理,请随时联系我们,了解更多相关服务。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守护数字疆域:从真实案例看信息安全的全员防线

头脑风暴
站在数字化浪潮的最高点回望,过去一年里,信息安全的“怪兽”层出不穷:一只潜伏在代码仓库的“隐形蠕虫”、一场通过“供应链”传递的“连环炸弹”、一次因“AI”误导而引发的“误杀”,以及一场在“物联网”设备中悄然点燃的“燃眉之急”。如果把这些怪兽写成剧本,它们的角色设定如下:

案例编号 怪兽名字 “出没地点” 主要作案手段 受害者画像
GlassWorm Open VSX 与 GitHub VS Code 插件市场 通过 Solana 区块链动态更新 C2、利用 Unicode 隐形字符植入 JavaScript 恶意代码,凭借盗取的 NPM/GitHub 凭证自我繁殖 全球开发者、面向金融/政府的企业内部系统
SolarBreeze 供应链攻击 常用的开源库(如 npm、PyPI) 将恶意二进制隐藏在合法依赖包中,借助 CI/CD 自动化流水线传播 数千家使用该库的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
RansomX 勒索软件 企业内部网络 & 云端备份 通过钓鱼邮件植入后门,横向移动后加密关键业务数据库,并利用“深度学习”伪造勒索信件逼迫付费 中小企业、制造业、医院等高价值目标
IoT‑Tide 物联网后门 智能摄像头、工业控制系统(ICS/SCADA) 利用未修补的固件漏洞植入持久化后门,借助 MQTT 协议与攻击者 C2 通信,远程控制设备进行数据窃取与破坏 城市监控平台、能源公司、智慧楼宇管理系统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四大案例展开细致剖析,帮助大家从“怪兽的行为逻辑”中提炼防御要点,进而在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中,做到“防患未然、知己知彼”。


一、案例Ⅰ:GlassWorm——“透明的蛇”潜入开发生态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10 月,Koi Security 发现在 Open VSX(VS Code 插件的开源注册中心)及 GitHub 上,多达 15 条恶意 VS Code 扩展被植入了隐形的 Unicode 代码块。这些代码块在编辑器中呈现为空白,却在运行时注入 JavaScript,窃取 GitHub、NPM、加密货币钱包等凭证。攻击者进一步利用被盗凭证在 GitHub 上推送恶意提交,以实现自我复制。更令人惊讶的是,C2 地址的更新通过 Solana 区块链的交易实现,极大提升了追踪难度。

2. 作案手法解读

步骤 关键技术 目的
凭证窃取 通过编辑器运行时注入的脚本读取 ~/.npmrc~/.git-credentials 获得对开发者生态的持久控制
区块链 C2 将 C2 地址写入 Solana 交易的 memo 字段 绕过传统网络监控、实现动态变更
Unicode 隐形 使用零宽度空格、Zero‑Width Joiner 等字符掩盖代码 规避静态代码审计工具
自我复制 利用 stolen credentials 在 GitHub 推送恶意 commit,触发 CI 自动化构建 扩散至更多项目、实现“蠕虫式”传播

3. 防御思考

  1. 安全的凭证管理:禁止在本地明文保存长时效凭证,使用 GitHub CLI、npm Auth Token Manager 等安全存储方案,并开启多因素认证(MFA)。
  2. 审计代码提交:对所有 push 操作进行签名验证(GPG/SSH),并通过 CodeQLSAST 等工具检测 Unicode 隐形字符。
  3. 供应链透明度:对所有第三方插件进行来源校验(如使用 OpenSSF Scorecard),并在 CI 中加入 SBOM(软件物料清单)比对。
  4. 网络流量监控:对区块链节点的出站流量进行异常检测,尤其是 Solana RPC 的频繁调用。

4. 课堂映射

在培训中,可通过 “隐形字符实验室” 让学员手动编写带零宽字符的 JavaScript,体会审计工具的盲点;再以 “交易追踪模拟” 让大家追溯 Solana 交易,认识区块链在攻击中的双刃剑属性。


二、案例Ⅱ:SolarBreeze 供应链攻击——“背后的暗流”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3 月,全球知名的 npm“event-stream” 被植入恶意二进制,攻击者通过该包的更新向数万名开发者推送后门。此后,攻击链在 CI/CD 流水线中被触发,导致 企业级 Web 应用 的服务器被植入 RCE(远程代码执行)后门,黑客随即窃取用户隐私数据并勒索。

2. 作案手法解读

  • 发布者身份盗用:攻击者获取原维护者的 GitHub 账户,利用其可信度发布更新。
  • 恶意二进制混淆:将恶意代码压缩为 UPX,再嵌入到合法的 JavaScript 包中,使审计工具误判为压缩资源。
  • CI/CD 自动执行:在 GitHub Actions 中使用 npm install,导致恶意二进制被直接下载并执行。

3. 防御思考

  1. 供应链安全治理:部署 SLSA(Supply‑Chain Levels for Software Artifacts)等级 2‑3 的流水线,确保每一步都有可验证的哈希。
  2. 最小权限原则:CI 环境中严禁使用 sudo,对 npm install 加入 sandbox 限制。
  3. 维护者身份复核:对所有关键包的发布者进行双因素验证,若出现异常登录立即触发警报。

4. 课堂映射

在培训中,可通过 “供应链攻击溯源赛”,让学员追踪一个恶意 npm 包的发布历史,体验从 账户劫持CI 触发 的完整链路,以此强化对“最小权限”和“身份验证”的认知。


三、案例Ⅲ:RansomX 勒索软件——“AI 生成的恐吓信”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7 月,一家中型制造企业在打开来自“内部采购部”的钓鱼邮件后,系统被植入 RansomX 勒索软件。该软件利用 AES‑256 加密业务数据库,并通过 GPT‑4 生成的欺骗性勒索信,声称已经泄露数千条客户数据,要求在 48 小时内支付比特币。

2. 作案手法解读

  • 钓鱼邮件个性化:利用公开的 LinkedIn 信息,生成符合收件人工作内容的邮件标题。
  • 横向移动:凭借已获取的域管理员权限,使用 PsExec 在内部网络快速扩散。
  • AI 生成勒索信:通过大模型生成包含受害企业真实业务数据的信件,提高受害者支付意愿。

3. 防御思考

  1. 邮件安全网关:部署 DMARC、DKIM、SPF 验证,加上机器学习的恶意邮件检测模型。
  2. 多层备份策略:业务数据需实现 3‑2‑1 备份原则,且备份介质离线存储。
  3. 终端行为监控:对 PsExec、PowerShell 等系统工具进行行为分析,一旦出现异常横向移动立即阻断。

4. 课堂映射

在培训里,组织 “钓鱼邮件识别大挑战”,让学员利用真实案例手动分析邮件头、链接和附件,体验 “假冒域名”“社交工程” 的细微区别;随后演示 “AI 勒索信生成”,帮助大家了解生成式 AI 的双刃剑特性。


四、案例Ⅳ:IoT‑Tide 物联网后门——“看不见的灯塔”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某大型城市的智慧监控平台被发现出现异常流量,安全团队追踪后定位到数千台 IP 摄像头 的固件中植入了后门。攻击者利用 CVE‑2025‑21042(摄像头固件缓冲区溢出)获取 Root 权限后,植入 MQTT 代理,实现对摄像头画面的实时窃取并可远程开启/关闭设备。

2. 作案手法解读

  • 固件篡改:下载官方固件后通过二进制补丁植入后门,再伪装为 OTA(Over‑The‑Air)更新推送。
  • 协议滥用:利用 MQTT 的轻量特性在外部服务器上创建 Topic,实现事后控制。
  • 持久化隐蔽:后门进程使用 systemd 隐藏服务,并在系统启动脚本中植入自检逻辑,避免被普通进程列表发现。

3. 防御思考

  1. 固件完整性校验:在设备端启用 Secure Boot签名校验(PKI),防止未经授权的 OTA。
  2. 网络分段:将 IoT 设备单独放置在 VLAN/子网,并使用 Zero‑Trust 策略限制其仅能访问特定的云端管理平台。
  3. 异常流量检测:部署 NIDS(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对 MQTT 主题的异常订阅/发布进行实时告警。

4. 课堂映射

安排 “IoT 渗透实验室”,让学员在受控环境中尝试对固件进行篡改并观察系统行为,随后展示 Secure Boot 工作原理,帮助大家从 硬件层面 的防御角度认识安全。


五、从案例到行动——为什么每一位职工都必须加入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1. 数字化浪潮的本质

水涨船高”,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业务流程、协同平台、客户交互几乎全部搬到了云端。每一次代码的提交、每一次邮件的发送、每一次摄像头的升级,都可能是攻击者的潜在入口。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防御的关键在于先行的准备

2. “全员防线” 的必要性

  • 技术不是唯一防线:即便拥有最先进的 EDR、WAF、零信任平台,若员工在钓鱼邮件面前点了“一键登录”,再好的技术也只能“事后补救”。
  • 心理层面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形,却决定了组织在遭受攻击时的 韧性。通过系统化的意识培训,让安全理念渗透到每一次日常操作中,才能真正形成“人‑机‑数据‑流程”的立体防御。

3. 培训的核心价值

维度 具体收益
认知提升 了解最新攻击手法(如区块链 C2、AI 生成勒索信),提升对异常行为的敏感度。
技能培养 掌握密码管理、代码审计、邮件安全检查、设备固件校验等实操技能。
行为改进 通过情景演练形成“先验证、后操作”的习惯,降低人为失误概率。
合规对接 符合《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对员工安全培训的要求,降低合规风险。

4. 培训方式与安排(建议示例)

  1. 线上微课堂(30 分钟):每周一次,聚焦一种攻击技术(如“Supply‑Chain 攻击案例剖析”)。
  2. 实操实验室(2 小时):利用沙盒环境进行 “恶意插件检测”“钓鱼邮件模拟”“IoT 固件签名校验”,让学员亲手“拆弹”。
  3. 情景演练(半天):模拟一次完整的 “GlassWorm 植入 → 账户窃取 → 自我扩散” 过程,团队分工进行检测、响应、复盘。
  4. 安全知识竞赛(每月一次):以“信息安全八卦”为主题,采用抢答、闯关等互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5. 月度安全报告:每月由信息安全部发送简要报告,回顾本月内行业热点事件与公司内部安全指标,形成闭环反馈。

温故而知新。正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不断回顾真实案例并结合最新技术,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威胁环境中保持警觉。

5. 行动号召——加入我们的安全之旅

亲爱的同事们,信息安全不是 IT 负责人的独舞,而是全体员工的合唱。无论你是研发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支持,还是财务、人事,同样都有可能成为攻击链中的关键节点。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

  • 不随意点击未知链接
  • 使用强密码并开启 MFA
  • 审查第三方依赖的来源
  • 对异常行为保持警惕
  • 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

就能在整体上把攻击者的成功概率压到最低。

让我们把 “安全意识” 从口号变为行动,把 “信息安全防线” 从技术层面延伸到组织文化的每一寸土壤。从今天起,携手共建“零泄露、零失误、零妥协”的数字工作环境!


结语: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成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在信息安全的长跑中,每一次细微的警觉、每一次正确的操作,都在为企业的安全生态攒下坚实的基石。让我们以案例为镜,以培训为锤,砥砺前行,撑起组织最坚固的数字防火墙。

让安全在每一次代码提交、每一次文件保存、每一次系统升级中,悄然绽放。

让我们一起,点燃安全的火种,照亮数字时代的每一条航道。

我们提供包括网络安全、物理安全及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信息保护服务。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专业团队将为您的企业打造个性化的安全解决方案,欢迎咨询我们如何提升整体防护能力。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