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商业成功的竞争力

在和一家“走出去”的民营高科技制造企业信息安全经理喝茶时,聊到一个案子:公司安全高管收到一名员工的报告,称发现供应链派来的员工在敏感区域有不恰当的拍照行为。公司安全部即刻展开了追踪调查,在初步发现一些端倪之后,怀疑是一条“潜伏”的大鱼,在警方的协作之下,终于挖出一条窃取机密技术信息的“供应链”,同时也挽回了巨额的潜在损失。

而更有意味的是另一家大公司的安全总监同我分享的,这家公司在同一个城市有多个办公地点,第一天遭遇小偷光临办公大楼总部,两台笔记本电脑被窃;第二天在相隔20公里的厂部同样丢失两台笔记本电脑,安全调查人员研究录像后发现是同一人所为,而且同样都是假装成公司员工通过尾随方式进入了办公区域。尽管电脑被窃员工们及时更改了系统的访问密码,仍然有大量的机密商业数据随着笔记本电脑一起失窃。

我们相信这两个案子都是比较典型的,先拿第一个案子来讲,为了防止第三方员工窃取和出售公司的机密信息,部分公司实施了特别的物理安全措施,比如对访客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计算设备进行前台登记和托管保存,禁止带入敏感区域。然而,这样严格执行的只是少部分,大多数公司由于协同工作的需要,并没有严格限制访客的计算设备进入公司内部。一旦访客的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进入了公司内部,要想有效控管,无非需要通过访客接待和陪同人员的努力。

看看第二个案子,在门禁安全方面,针对敏感的安全区域,部分公司实施了特别的物理安全访问控制设施,一次只允许一个人刷卡进入,能有效防止贴身通过或尾随。不过这种堪比地铁刷卡通道的安全设施在资金投入方面通常不低,而且影响通行效率和速度,还可能影响到消防逃生,所以很多大公司并未在办公区域出入口安装这类严格的门禁设施。另一方面,由于大公司员工众多,几名员工同时进入公司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尽管安全部门会要求原则上每人需要刷卡才能进入,具体实践中往往只有走在前面的员工一次刷卡后面的员工便一同进入,这同时也给窃贼以尾随进入公司内部的机会。尽管大公司员工众多,即使员工之间互不认识也可能会面熟,在进入公司内部时,员工如果能要求陌生人自行刷卡进入,则可以有效减少窃贼尾随事故的发生。

很显然,上述两个案子对“攻防”两方来讲,并没有太多的技术性,却和商业机密保护息息相关,而这些商业机密更是当今公司取得商业成功的核心竞争力。这些看似简单而原始的信息窃取手段,即使部署百台网络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或数据丢失防范系统也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只能信赖员工的安全意识。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全顾问James Dong说:安全专家要从网络或IT安全向业务信息安全高度跨越,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范数据泄露更多是IT安全领域,对业务信息安全的保护不够全面,实际上,保障业务信息安全更多信赖的是操作具体业务的员工。

办公场所安全在信息安全专家的眼中仿佛太小儿科,然而今天我们谈论的对公司成功至关重要的“信息”远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如IT系统或数据库的电子数据,“信息”是一切对公司有价值的东西,包括各类商业战略计划、生产制程创新、技术研究成果等等,当然存在形式包括电子数据、纸张数据以及存在于员工头脑和通过口头沟通的信息。

既然员工对于公司的商业信息安全保护至关重要,当然就需要让员工们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的职责,并且掌握基本的安全理念,以便能应用正确的安全实践和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无疑需要安全管理负责人制定相关的安全政策,并且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比如针对第一个案子,公司应该制定拍照安全政策和访客接待政策,比如禁止在敏感区域拍照的政策、员工全程接待访客的政策、安全事件报告政策等等;第二个案子则需制定区域访问政策、防尾随政策、桌面安全政策、移动办公设备保护政策等等。

在制定了相关的安全政策之后,要让员工了解和接受这些政策,无疑需要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政策的培训,让员工了解这些政策的精神,往往比制定严格而死板的标准作业流程更受欢迎。

简单总结一下,没有哪一项安全控制措施是百分百完美的,信息安全总监和经理们要保护多种形式的“信息”的安全,也需多注重非技术领域的安全控管措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各类安全控管措施要发挥效果,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互动。而那些为弥补技术控管措施不足之处的旨在保护商业成功的各类安全政策,无疑需要员工的理解和接受,首席信息安全官和安全经理总监们的一项重点工作内容是通过提供安全意识教育来强化员工们的安全职责、安全能力和保护公司商业成功的意愿。

应对报复社会型的枪手安全巡逻永远不够

校园枪击案、广场枪击案,影院枪击案等等不仅仅发生在枪支泛滥的美国,自杀式炸弹袭击也不仅是中东战乱国家的专利,以周克华为代表的银行枪击案更是令人防不胜防。

出于美好的愿望,人们不愿深究这些恶性案件发生的真实原因,而官员们为了政绩也往往乐意将恶性事故淡化处理。不过,再严厉的新闻管制也面临社交通讯日益普及带来的冲击,如今,官员们多数都明白了,想“捂”住恶性事故远不如及时正确的响应更能为政绩加分。

然而,再具有爆炸性的新闻也是有时效的,在媒体和大众议论一段时间之后相关事故会进入关注的疲劳期,大众是健忘的,官员们深知这些,便利用舆论宣传工具转移大众的关注目标。

当安全恶性事故位于舆论焦点的时候,整个社会在进行大反思,结果往往是中央政府出台紧急而临时的安全应对政策,调拨相关的人力物力用于安全防范。举例讲,恶性枪击案之后,公众对公共场所的安全不满,安全保卫相关职能便趁机叫苦,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压力之下,政府便调拨更多的资源,派驻了更多的警力以及安保力量到公共场所进行安全巡逻,于是大众开始在警惕之中稍感放心。

再厉害的犯罪分子在这敏感的时间点也会有所顾虑和收敛,安全巡逻相对长一段时间,自然没有获得什么明显的成绩,然而大众是健忘的,慢慢也放松了警惕,同时安全巡逻力量也逐渐弱化,相关的资源投放可能回收、减少或被挪为它用。结果就是隔三差五,报复社会型的枪击案又上演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又投放到了安全保障领域,新一轮的周而复始又开始了……

这显然是不断上演的一个个社会悲剧,无辜的人们被枪杀,或许他们的家人朋友在责难政府安全保障不力的时候,更多反省了紧急情况的自保之道。虽然说成为枪手来泄愤的靶子甚至人质的平民百姓和疯狂的枪手无冤无仇,但是了解紧急情况之下的正确应对之道,平民百姓仍有捡回一条命以及降低社会整体损失的可能性。

举例讲,抢劫银行及珠宝店的枪手往往并不愿意乱杀无辜,但是对于可能阻碍其抢劫行为的,则不会有一点手软,所以,在劫匪眼皮之下,即使你的妈妈打电话来或憋出尿来或蜜蜂飞到你的鼻子上,都要强忍住表现乖乖的,不要在劫匪面前表现出任何小动作或小聪明,特别是要让劫匪能够明显看到你的手,以防止其误认为你要去掏武器或报警先给你一枪。

而如果乱杀无辜的枪手进入了你的写字楼,你获得通知,此时还有时间应对,则不该出门逃生,而应立即关闭门窗,并尽可能用坚固的物体抵挡以防止枪手轻易破门窗而入,然后躲避在室内相对安全的地带,并且保持安静,如果情况允许,可立即报警寻求帮助。

而当判断几无从恶匪手下生存之可能时,则应避免无为的牺牲,应拼死猛力一击,以求重创恶匪,或能捡回一条命,或至少令恶匪损失严重,同时亦利于拯救他人。

实际上,上述只是一小部分应对之策,类似的正确应对方法还有许多,我们不是说不需要安全巡逻,安全巡逻力量貌似永远不够,而这些社会安全资源投入的收效可能并非如人意。亭长朗然公司的安全观察员James Dong说:如果人人都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人人皆兵,则无需令太多社会安全资源进入闲置状态,反而更能保护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能令疯狂的广场狙击手们有所收敛。

要想人人拥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无非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培训,以防止人们的“健忘”,还需定期进行必要的应急演练,不论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真实的互动式培训课件,还是身临其境般的场景模拟演习,都是最好的安全意识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