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不是在漏洞出现的那一刻失效,而是在冲击到来时失效。”
——摘自《The Hacker News》2025 年 10 月专题《The Death of the Security Checkbox: BAS Is the Power Behind Real Defense》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迭代的企业环境中,安全威胁已不再是“如果”,而是“何时”。我们每个人既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是潜在的攻击面。本文将以两场典型且发人深省的安全事件为切入口,结合 BAS(Breach‑And‑Simulation)理念,阐述“从检查清单到实战验证”的转变路径,并诚挚邀请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让“安全意识”成为每个人的第二本能。
一、头脑风暴:想象两个“灾难现场”
情景 1:医药企业的“隐形”勒索
某全国性医药公司在 2024 年底完成一次例行的漏洞扫描,报告显示系统已按时打上所有高危补丁。业务部门却在三天后收到勒索软件弹窗:所有关键患者数据被加密,备份文件被删除。经过事后取证,发现攻击者利用了公司内部一个长期未清理的 PowerShell 脚本,该脚本拥有域管理员权限,在一次内部渗透演练后被“忘记”。由于缺少对关键资产的持续验证,安全团队未能在攻击链的早期发现异常,导致业务停摆 48 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超 300 万人民币。
情景 2:金融机构的供应链侧击
某地方性商业银行在 2025 年 3 月采购了一套第三方开发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系统上线后,两周内出现异常登录记录,攻击者通过隐藏在合法签名包中的恶意 DLL,实现了对服务器的持久化控制。因为该 DLL 与供应商的代码签名相匹配,传统的白名单检测机制被轻易绕过。最终,攻击者利用该后门窃取了 10 万余笔客户交易记录,造成巨额声誉与合规风险。后期复盘发现,银行对供应链代码的安全验证仅停留在“合规审计”层面,缺乣实战化的攻击模拟与动态检测。
这两起事件表面看似天差地别,却拥有共同的根源:“安全验证的缺位”。一次看似完美的合规检查、一份合规的补丁报告,并不能替代对真实攻击路径的演练与验证。下面,我们将从技术、组织、管理三个维度,对这两起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深度剖析:从“假设”到“实证”
1. 医药企业的隐形勒索 —— 案例要点
| 维度 | 关键事实 | 教训 |
|---|---|---|
| 资产管理 | 多个业务系统共享同一域管理员账户;PowerShell 脚本未被标记为关键资产 | 资产清单不完整,导致隐蔽权限未被监控 |
| 漏洞管理 | 所有已知 CVE 均已打上补丁,报告显示 0 高危漏洞 | 仅靠漏洞得分忽视了可利用性 |
| 检测响应 | SIEM 未捕获 PowerShell 横向移动的异常行为 | 暂缺行为分析与 BAS 场景的检测规则 |
| 恢复能力 | 备份文件被攻击者加密并删除,恢复时间延长 | 备份隔离与验证缺失,未进行“备份可恢复性”模拟 |
1.1 失效的“安全检查清单”
企业在完成季度漏洞扫描后,往往会生成一张 “合规打卡表”,标记“已完成”。但这张表只覆盖 已知漏洞,忽略了 未知攻击路径 与 业务关键资产的实际防御能力。正如文章所言:“安全不是在设计阶段失效,而是在冲击到来时失效”。当攻击者利用内部脚本的高权限横向移动时,监控系统并未触发告警,因为 没有对应的检测规则。
1.2 BAS 的价值体现
如果在漏洞修复后,立即启动一次 BAS 任务,模拟攻击者利用 PowerShell 脚本进行提权、横向移动、加密文件的完整链路,安全团队就能在 几小时内 捕获到防御缺口。BAS 通过 安全控制的实时验证,把抽象的“是否已打好补丁”转化为 “当攻击者真的尝试时,你的防御能否阻断”。在本案例中,若在部署新脚本之前完成一次 BAS 验证,可以提前发现脚本权限过宽,并对其进行最小化授权或强制审计。
2. 金融机构的供应链侧击 —— 案例要点
| 维度 | 关键事实 | 教训 |
|---|---|---|
| 供应链安全 | 第三方 CRM 包含恶意 DLL,签名与供应商相符 | 仅依赖签名白名单,未进行 行为层面的验证 |
| 攻击面 | 攻击者通过 DLL 实现持久化,进而窃取交易数据 | 缺少对 运行时行为 的监控与沙箱检测 |
| 检测响应 | 传统防病毒未识别恶意 DLL,日志未触发异常 | 检测规则更新滞后,未结合最新 MITRE ATT&CK TTP |
| 合规审计 | 已完成供应商安全评估,审计报告通过 | “审计合格 ≠ 实际可抵御攻击” |
2.1 “合规审计”与“实战验证”的鸿沟
银行的合规审计更多关注 合同、流程、文档,而非 代码执行时的实际行为。攻击者利用与供应商相同的签名,轻易突破了基于 签名的白名单。正如文中所说:“AI 现在更像是一个 组织者,而不是 创作者”,在供应链安全中,AI 可以帮助快速 解析 第三方代码的行为特征,将其映射到 MITRE ATT&CK 框架,从而在 BAS 环境 中生成对应的仿真攻击场景。
2.2 BAS 与 AI 的协同防护
利用 AI‑驱动的威胁情报,安全团队可以在几小时内把供应链中出现的异常 DLL 标记为 潜在恶意,并在 BAS 平台上生成 “恶意 DLL 加载” 的攻击路径。通过 “安全验证—> 警报生成—> 自动修复” 的闭环,实现 从假设到实证 的转变。若当初在 CRM 系统上线前完成一次 BAS 测试,系统会在模拟加载恶意 DLL 时触发阻断,避免真实攻击的发生。
三、从案例到行动:BAS 让安全从“想象”走向“验证”
3.1 BAS 与传统安全模型的区别
| 项目 | 传统检查清单 | BAS(Breach‑And‑Simulation) |
|---|---|---|
| 目标 | “是否已完成合规要求?” | “当攻击者真正来袭时,我的防御是否能阻断?” |
| 频率 | 年度/季度一次 | 持续、自动化(每次变更、每次补丁后) |
| 输出 | 通过/未通过的报告 | 可操作的暴露分数、验证结果、修复建议 |
| 价值 | 满足审计需求 | 支撑 CTEM(Continuous Threat Exposure Management),实现 “评估—验证—动员” 的闭环 |
在 Gartner 提出的 CTEM 模型中,验证(Validate) 是唯一可以将 风险评估 转化为 可执行行动 的环节。BAS 正是实现这一环节的“发动机”,它把 “我们认为安全” 变为 “我们已经验证安全”。
3.2 AI 为 BAS 注入“速度”和“精准”

文中提到,AI 的核心价值在于 “组织” 而非 “创作”。在 BAS 流程里,AI 负责:
- 情报规划(Planner):快速抓取最新的攻击渠道与 MITRE ATT&CK 映射。
- 情报研究(Researcher):核实情报来源的可信度,过滤噪声。
- 攻击构建(Builder):将情报转化为可执行的仿真脚本。
- 结果验证(Validator):对仿真结果进行一致性检查,确保不产生误报。
借助 AI,从威胁情报到仿真执行 的全过程可在 数小时内完成,实现 “小时级响应”,而不是传统的 “天/周级”。
3.3 “周三秒杀”——BAS 在企业日常的落地方式
- 每周一次的“小跑”:选取一项关键业务系统或新上线的服务,生成对应的攻击链(如 “凭证盗取 → 横向移动 → 数据加密”),在受控环境中执行。
- 每次补丁或配置变更后的即时验证:当系统打完 CVE-2025‑XYZ 高危补丁后,立即运行对应 “利用该漏洞的攻击模拟”,确认防御是否已生效。
- 每月一次的“供应链安全评估”:对第三方组件进行 AI‑驱动的行为分析,结合 BAS 进行 “恶意代码加载” 的仿真。
- 结果自动写入 CTEM 仪表盘:将每次验证的暴露分数、修复建议与业务负责人共享,形成 可视化、可追溯 的安全治理闭环。
四、让每位职工成为“安全验证者”:培训计划全景
4.1 培训目标
| 目标层级 | 具体指标 |
|---|---|
| 认知层 | 了解 BAS、CTEM、AI‑驱动威胁情报 的核心概念;能够阐述 “安全从想象走向验证” 的意义。 |
| 技能层 | 掌握 基础攻防实验(如 PowerShell 提权、钓鱼邮件仿真)、自助安全检查(资产清单、权限审计)、事件响应流程。 |
| 行为层 | 将 每日安全自检 融入工作习惯;主动报告异常;参与每周一次的 “安全跑步” 评估。 |
4.2 培训模块设计(共 6 大模块)
| 模块 | 内容概述 | 时间安排 | 交付方式 |
|---|---|---|---|
| 1️⃣ 安全思维的进化 | 从 “合规检查清单” 到 “实战验证”;案例复盘(医药勒索、金融供应链) | 1 天(3 小时) | 线上直播 + 课堂互动 |
| 2️⃣ BAS 基础与实操 | BAS 概念、平台选型、攻击链拆解、仿真脚本编写 | 2 天(各 4 小时) | 实验室沙盒 + 现场演练 |
| 3️⃣ AI 在威胁情报中的角色 | 威胁情报收集、AI 规划‑研究‑构建‑验证四阶段 | 1 天(3 小时) | 视频讲解 + 小组讨论 |
| 4️⃣ CTEM 与持续验证 | CTEM 生命周期、暴露分数解读、自动化报告 | 1 天(3 小时) | 案例分析 + 实时仪表盘演示 |
| 5️⃣ 实战演练:周三秒杀 | 现场模拟一次完整的攻击链(凭证盗取 → 横向移动 → 数据加密),实时观测防御效果 | 2 天(各 4 小时) | 小组竞赛 + 虚拟攻防平台 |
| 6️⃣ 行动计划与考核 | 制定个人/部门安全验证计划、测评与认证 | 0.5 天(2 小时) | 线上测评 + 证书颁发 |
4.3 培训激励机制
| 激励方式 | 说明 |
|---|---|
| “安全达人”徽章 | 完成所有模块并通过实战考核的员工授予数字徽章,可在内部社交平台展示。 |
| 月度安全贡献榜 | 根据员工提交的安全改进建议、实际验证次数进行排名,前三名奖励 安全加速卡(30% 绩效加分)。 |
| “BAS 先锋”项目基金 | 对提出创新验证项目的团队提供 5,000 元 项目启动金,用于购买实验环境或工具。 |
| 年度安全创新大会 | 选拔优秀案例在公司年会上分享,获奖团队可获得 全员培训专项经费。 |
4.4 培训实施细则
- 报名方式:通过公司内部学习平台自行预约;每位员工至少完成 两次 线上学习与 一次 线下实战。
- 考核方式:采用 理论笔试(30%)+实战演练(70%)。通过后颁发《信息安全验证合格证》。
- 反馈机制:每期培训结束后,收集学员满意度与建议,持续迭代培训内容,确保 时效性 与 针对性。
- 持续学习:培训结束后,提供 BAS 实验室账号,供员工随时进行自助验证,形成 学习—实践—反馈 的闭环。
五、结语:从“安全意识”到“安全行动”,让每一次点击都值得信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在网络空间,这句话同样适用。了解自己 的资产、权限、配置;了解敌人 的 TTP;验证防御 的实效,才能真正做到“百战不殆”。
今天的安全团队不再是单纯的“检查员”,而是 “验证者”。通过 BAS 与 AI 的深度融合,我们能够把抽象的合规要求具体化为 可以测量、可以改进、可以展示 的防御能力。每一位职工都是这条防线的一环,只要大家共同参与、持续练习、及时反馈,企业的整体安全韧性将会随之升级。
让我们在即将开启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中,拥抱实战、拥抱验证、拥抱创新。把“安全是别人的事”改写成“安全是我们的事”,把“安全是口号”转化为“安全是行动”。只要每个人都把 “验证” 踏进日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安全、顺畅、充满活力。
让我们一起,向“安全的想象力”说再见,向“安全的实证力”说你好!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关注信息保密教育,在课程中融入实战演练,使员工在真实场景下锻炼应对能力。我们的培训方案设计精巧,确保企业在面临信息泄露风险时有所准备。欢迎有兴趣的客户联系我们。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