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信息安全意识活动的成败要素

根据安全意识报告,超过80%的安全意识专业人员具有信息安全或信息技术背景。不到 15%的人拥有培训、营销或沟通等软技能的背景。这就暴露出安全意识工作面临的一个困境:现有人才在安全意识的技术部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缺乏用户行为改变的软技能。

作为安全意识培训的项目主管,我参与过数百个组织的安全意识宣教建设活动,帮助数百万员工了解信息安全的理念和要义,通过供应链传播、职场流动和员工家庭与亲友们的辐射作用,这将带动数亿国民提升和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无疑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网络社会。

我们一直说,安全文化需要的是潜移默化,暴风骤雨似的宣传“运动风”来的快速也去的忽然,这正是在建立全面的意识计划需要防止的,文化建设是为了改变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这注定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战争,非运动式的战斗和战役所能取得的。 由于网络安全专业人员(包括意识领导者)精通技术技能,因此他们了解需要改变哪些行为,但是在如何尝试改变这些行为方面却表现不佳。毕竟,人无完人,术业有专攻。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是很难的,安全意识培训不应该如此。一般来说,许多组织都会犯“认知超载”的错误,即向员工倾倒太多知识内容,以至于他们在学习后没几天就完全忘记了。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的味道?好的办法是保持安全意识培训的简短而轻松,并专注于真正能够降低风险的内容。因此,需要负责人员提前花时间确保学员的参与度和内容的相关性,避免认知超负荷。

类似日常生活中人们行为改变的触发因素,安全行为的改变也源自安全认知的改变,有些员工会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自省,然而这种代价太高。前车已覆,后车当戒。学习并吸取他人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是当今职场人士几乎都具备的生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沟通,去展示一些安全事件案例,去发动一些模拟攻击,借机向受众解释为什么他们应该关心网络安全。然后,我们需要用简单的语言传达我们需要他们做什么,并确保人们能够表现出这些行为。然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IT或安全专业背景的人士都会受到知识诅咒的困扰——他们对某件事非常了解,却因为自己是专家而无法准确地沟通传达。我们看到很多媒体主持人在专家面前侃侃而谈,而专家却显得很笨拙,就类似这种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投入一定比例的时间来琢磨沟通事宜,来改进传达关键意识信息的方式。

沟通不是单向的,对于全员安全意识计划来讲,专家的单打独斗并不足够,这就需要协同合作,与各个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内容以及沟通方式对于获得支持、认同和行为改变至关重要。建立可靠的计划需要大量不同的技能以及与不同部门的协调。 例如,与沟通部门合作以帮助员工参与,与人力资源部门合作以更好地了解目标群体,与法律和审计部门合作以确保培训计划合规。一起合作的人员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当然,沟通合作的群体也可以是外部咨询服务团队,毕竟术业有专攻,有了外部的专业资源的加入,更利于探索启动安全意识计划,该计划不仅可以扩展行业人脉资源,还可以在整个行业中树立安全意识工作的标杆。

信息安全意识专业人才缺乏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创建安全意识计划。该计划旨在教育员工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保护自己免受网络攻击的各种方法。该计划还应重点教育员工了解其行为的后果,例如打开网络钓鱼电子邮件或泄露个人账户的密码。当然,计划也不能忽略变化,即有应对措施。如下我们将简要谈一谈。

网络钓鱼:这里的重点是我们需要交互式的模拟行为,以便人们了解网络钓鱼攻击的迹象、检测到此类攻击时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报告此类攻击。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阻止攻击所需的安全行为,而不是模拟钓鱼测试。不幸的是,模拟网络钓鱼不仅是许多意识计划的开始,同样也是结束。要知道,网络钓鱼培训是建立整体安全意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本身还不够。

密码安全:密码安全最关键的方面是人们如何使用密码。更广一点说,人们如何保护他们的身份免于盗用,他们是否与同事分享密码?他们是否为每个站点设置唯一的密码?是否使用密码短语和密码管理器?因为使用一些助记的小窍门和小工具是解决个人密码安全的基本行为要素。当然,也要教导用户启用尽可能安全的身份验证解决方案比如:生物特征鉴别和两步(双因素)验证。

意外应对:虽然恶意的攻击行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多数的安全问题都是由简单的员工事故或疏忽引起的。例如:将手机忘在出租车上、随意共享文档而没有意识到其中包含高度敏感的数据、或者由于邮件客户端中的自动完成功能将收件人设置为错误(但相似)的人员而意外向其发送邮件。这些问题需要人们养成谨慎对待安全并加强安全检查的行为习惯。

搞好这三项,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重要的是管理组织内部和周围人员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文化不仅仅是行为,还包括人们对网络安全的看法、态度和信念。文化以及融入情感的过程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现有的企业文化对于沟通和协作方式以及最终成功安全改变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文化有外向和内向两大类,开放式的外向文化(例如科技公司中的文化)通常更喜欢让员工们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观看和消费的幽默内容,而保守式的内向文化(例如保险、金融和政府)通常更喜欢让职员们阅读的更温和或“专业”的内容和材料。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企业文化,了解组织的价值观和信念,为信息安全意识计划规划提供信息。与人力资源人员进行交谈,他们通常最了解组织的文化以及如何影响安全意识计划。

总之,创建成熟的意识计划,需要利用技术技能和以人为本的软技能。大多数安全意识专业人士在技术方面没有问题,通过解决软技能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发展自身技能、跨部门协调还是引进外部人员,都将在改变安全行为和组织文化方面大有帮助。最后是小广告时间,笔者就职于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为各类型的组织机构提供信息安全意识产品和服务,我们有大量的知识内容和平台工具,欢迎有兴趣的人员联系我们,洽谈合作事宜。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信息安全意识计划的效用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保护敏感信息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无可否认,大部分的安全事故都源自于内部,而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信息安全意识的匮乏,要么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信息安全,要么忽视或者躲避安全流程和技术控制措施。这种让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意识到,必需摆脱这种被动和尴尬局面,通过建立信息安全意识计划,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提升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如下是信息安全意识计划能给组织带来的典型收益:

  • 首先,强大的信息安全意识计划有助于保护敏感数据的机密性。通过教育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和数据泄露的潜在风险,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未经授权访问的可能性。
  • 其次,此类计划加强了对个人和财务信息的保护。随着网络犯罪的增加,让个人了解网络犯罪分子使用的常用技术(例如网络钓鱼和恶意软件攻击)至关重要。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使个人能够识别和报告可疑活动,确保他们的个人和财务信息的安全。
  • 此外,强有力的信息安全意识计划有助于防止声誉受损。当敏感数据遭到泄露时,不仅会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组织。通过营造安全意识文化,个人成为第一道防线,防止数据泄露造成潜在的声誉损害。
  • 然后,安全意识计划有助于遵守法律和监管要求。处理敏感信息的组织需要遵守有关数据保护的各种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员工和个人进行有关这些法规的教育,组织可以确保合规性并避免代价高昂的处罚。
  • 还有,强有力的信息安全意识计划可以培养个人的责任感。通过了解安全漏洞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潜在影响,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包括练习安全的在线行为、定期更新密码和保护设备。
  • 最后,强大的信息安全意识计划最终将为所有人类带来更安全的数字环境。通过为个人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来保护自己,我们共同降低网络威胁的风险,造福人类福祉。

总之,强有力的信息安全意识计划在当今互联的世界中至关重要。它保护敏感数据、确保遵守法规并培育责任文化。通过投资此类计划,我们可以为组织机构和所有人员创造一个更安全的数字环境。

然而,现实摆在面前,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手中的资源太有限,紧张的经费不足以开展大规模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而且还需要恰当平衡安全培训的投入与产出,平衡员工日常工作与安全培训的时间安排。

看到上述诸多的问题,多年专注于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业务的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简单而易用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竞争力解决方案,通过全年不断地推出新内容,信息安全管理层可以和员工们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互动,进而改进员工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力促整体的信息安全得到充分而适当的保障。

  • 该方案包括一个一年一次的安全意识在线学习活动,课程内容有90分钟,知识系统全面,该在线学习也是新员工入职流程的一部分,学员需要完成学习并通过考核,以便获得信息安全知识和能力的“准入基线”。该在线学习课程也会定期更新,以应对不断演进的新型威胁、适应新的安全环境变化、以及对新发布法规的合规遵循。
  • 该方案还包括每个季度一次的安全意识互动小游戏、模拟钓鱼测试、或者知识竞赛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员工们在快快乐乐地参与信息安全学习的同时,牢记安全责任,紧绷安全之弦。
  • 该方案还包括每个月份一张的安全意识海报挂图,以及一部简短的安全意识动画视频。这些图片和视频聚焦于一个个特定的安全意识主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熏陶,营造积极向上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全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参与和支持,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计划需要得到定期更新,员工们也需要得到鼓励,以及时报告可疑活动,并积极参与到信息安全事件响应计划之中。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