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课题与方法

有不少人问我:信息安全意识都教授些什么内容,文档保密和使用粉碎机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东东么?也有人找我帮忙提升员工们的电脑安全意识:多数计算机信息安全事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最终用户的电脑,可是如何让人们安全地使用个人电脑呢?

我们不想大谈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当昔日重要的安全防范工具杀毒软件都大量免费提供的时候。也有人会讲,信息安全意识,不就是让员工们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到安全威胁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要注意保护信息安全么?

的确如此,正是人们时常“意识”不到信息安全,所以才需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如果人们个个都是黑客级的安全专家,那还提升什么安全意识,去研究渗透攻击技术得了。

所以,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第一项课题往往是比较通用的安全理念,比如安全的定义、术语、方针政策等等。不过,多数学员可能并不喜欢这些枯燥的学究气很浓厚的安全理论,但是理论指导实践,我们的正确方法是尽可能将理论说教内容提炼和压缩,并辅助于工作和生活之中的实例,以便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其次,我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课题是什么呢?这当然要源自安全意识培训的需求,这些培训需求当然也是根据业务信息安全的目标和安全现状而定,通常可以通过信息安全评估和检查来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弱点,进而分析哪些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来改善。如果公司想构建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则需要进行全面的基于通用信息安全标准ISO 27001的安全意识教育。如果是上市公司,要满足监管的要求,则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找出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安全议题。如果是金融机构或在线电子商务,则需要考虑到更多,甚至需要为不同的部门和岗位设置不同的安全意识培训课题。

一些通用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题都有哪些呢?除了第一项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之外,则是和员工们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比如桌面安全、互联网安全、差旅安全、社交工程攻击防范、敏感数据删除、办公环境安全、打印传真扫描复印、会议室电话视频、密码安全及安全事件报告等等。

员工们要使用信息设备来完成工作任务,就需要了解如何才能安全地操作信息设备,这些信息设备包含诸如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移动媒介如U盘等等。这里面还可以派生出密码安全、桌面安全、防病毒、安全更新等等议题。

除了了解如何安全地操控信息设备之外,员工们还需要认识到如何保护识别和敏感信息,即保障信息数据流的安全,这可以围绕整个信息数据的生命周期来定义和划分安全意识教育课题,比如数据的所有者定义、数据安全等级划分、访问控制措施如密码和权限保护、加密传输和存储、信息发布安全、数据彻底删除等,进而派生出打印传真白板视频会议安全、防偷看防窃听、社交网络信息保密、商业间谍和社交诈骗防范、机密文档回收等等。

而和互联网关联的也有大批安全课题,比如互联网安全、邮件安全、即时通讯安全、社交网络安全、网络钓鱼、病毒防范、软件下载、版权保护、文件外发等等。由于和网络相关,这里可能还会派生出远程访问、浏览器安全、内网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甚至线上存储和协同工作相关安全课题。

对于差旅和远程办公人士,可能需要附加差旅安全、酒店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信息资产保护、移动存储介质保护、远程接入、无线及蓝牙安全等等。

我们总结看一下上述的安全意识课题,可能有些相互交叉或重复,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意识教育顾问James Dong称:这些都是难免的,只需在组织安全培训课程之时灵活安排各课题的前后顺序,不要执着于某个安全意识主题的范围定义和边界,灵活组合,尽可能让安全议题涵盖的更加全面,这便是一条很重要的方法。

其次要分享的是安全意识教育可以随着安全策略文档、员工安全手册的和更新和发布而进行,也需要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全面的安全意识培训。

最后,实施的方法可以是强制性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基于电脑的电子学习课程,必不可少的是一些安全意识相关的测试,有了测试便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也更容易衡量安全意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帮助后期不断进行改进。

如果您想预览我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作品,或者对这个课题有兴趣,欢迎通过如下方式联系我们,洽谈业务合作。

infosec-policy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借口“临时工”并非解决信息安全事件的良药

近几年,“临时工”、“合同工”等等开始红遍大江南北。诡异的是,多数时候“临时工”已非还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用词,它越来越多的成为一些重大安全事故中的“替罪羊”或“挡箭牌”。

尽管社区论坛、自由博客及社交网络等等仍然被舆论监督部门严格把控,但是或多或少给普通大众在公共社会问题上的“起哄”机会;创新的科技不仅掌握在权力机关,也进入了大众的手中,这让居心不良的家伙们在行恶之时多少有些顾虑和收敛。

危机来临之时,公关高人们第一时间想到降低损失,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舆论需要一个责任人,“一把手”如何都难逃其咎,但是又不可能无论大小甚事都怪罪到“一把手”,再说“一把手”并非多数安全事故的直接造成者或参与者。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为了照顾大局,公关高人们往往不得不找出“临时工”来担当“常委”,而媒体要联系这些“常委”的时候,则会被告知:已被辞退。

不过,如果一味拿“临时工”当安全事故的缓冲剂,并不一定会百试不爽,原因不仅仅由于法律法规和相关监管审计系统越来越严格,办公室内外的政治斗争也是关键因素。

其实抛开用于权力制衡也有利于良性竞争的职场政治因素不谈,安全事故越来越成为各主任经理们业绩考核的关键指标。虽然将安全事故的终极责任归于主管领导可能有些残酷,但是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便是安全能够得到最高领导层的必要重视,因为只有高层重视了安全之后,下属中低层员工方可将安全当回事儿,安全工作方可得到必要的落实。

从科学发展观上来讲,安全事故并非可以完全杜绝,在信息安全领域,中央各部委的相关监管和指导文件也都特别提到信息安全事件,往往并没有刻意提出如何处理信息安全事件的责任人,但是却无一例外地强调安全事故报告和响应流程,因为中央政府及相关部委明白:终极的责任可能并非在下级单位或某位领导,不过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刻意忽视、隐瞒甚至夸大等等不但不利于一盘大棋,更会令中央和地方多级受损。

而要降低信息安全事故损失的关键动作看起来很简单却不一家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安全事故的隐患或苗头,并且报告给适当的安全响应机构和人员。难做到的原因也很简单:可能不知道要报告安全事故,“临时工”们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安全事故或持观望心态,员工们可能会认为与自己无关,或想自作主张低调处理;中层领导可能在忙于别的事务,或不想因安全事故而被上级责难……

不少机关或公司并非需要对公众直接负责,所以在出现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也不用媒体掺合,只需依据标准的流程将事故划分为合适的等级并且汇报给相关的监管机构和人员。出现信息安全事故,可能是一个人造成的,但是却需要大批人参与事件的响应之中。如果是黑客搞得破坏,我们谴责黑客并进行内部修复;如果怀疑是商业间谍,我们可以报警并诉诸法律;如果是内部员工不经意犯错,我们要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如果是第三方员工如“临时工”恶意为之,我们更要加强教育和惩戒。

虽然临时工与正式工相比,素质、法律观念上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不能只在信息安全事件之后方才注意到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也不能只给正式员工适当的安全意识教育,而忽视“临时工”。

虽然“临时工”可能对组织机构的归属感和认同度不够,他们对公司安全环境的熟悉程度不比正式员工,感受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也不够深入,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临时工”对组织信息安全成功的贡献度和重要性。

我们要张开怀抱,如同会提供特别的“转正”政策让“临时工”好好表现一样,我们也需要在信息安全方面教育、感化和激励他们。

“临时工”、“合同工”、“实习生”、“外包岗”等等不是“替罪”的代名词,但是由于战略的需要,他们客观存在,甚至他们也的确更容易带来安全事故。解决之道并非设置更多的人为障碍和阶层对立,对立不如对话,管理好信息安全事件,降低损失,从对“临时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开始。

temporary-staff-id-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