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绝安全“强迫症”说开

不少人离开家后总是怀疑忘了锁门,为了防止万一,往往会返回来检查一下,却发现实际上门已经锁住了。这些人并不是得了健忘症或强迫症,而是安全潜意识促使他们在走出门口时将门锁住,而这一出自潜意识的动作并未交由大脑进行思考、指挥和存储,所以在出了门走了一段距离之后大脑才反应过来,这一小段时间上的滞后造成思维上短暂的真空,人们不知道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甚至不知道如何走到当前所在位置的。

人们大不必担心偶尔有这些异常的行为的严重性,因为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中的一项最佳实践,反倒应该对这种高度的安全敏感性和责任感叫好!

上述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开车的人们身上,不过,这些人的境遇要好一些——车辆多配置有自动锁定和远程遥控的功能。

习以为常的安全动作已经不会刺激人们的大脑,潜意识中的安全行为已经融入到常规的工作流程,不需要耗费额外的管理资源,这不正是安全管理负责人期望的最高境界么?

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最高的境界?无非是建立安全的文化氛围,处于混沌或不成熟状态下的人们或组织不会有潜意识的安全行为,就如同小孩儿在过马路时并不会自觉地向左右看一看,在外游玩时也不会像成人一样能时时提防环境中的安全威胁。

建立安全文化氛围更多依靠安全教育,想想大人们多少次拉住小孩儿的手,通过言传身教来告诉过马路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直到小孩儿在成长中经过一次次反反复复的锻炼才逐渐养成注意交通安全的好习惯。

语言灌输不如亲身示范,提到安全意识培训,不少企业的员工安全培训人员总以为搞“安全宣贯会”,转身便通过网络搜索一些有版权的安全培训资料进行修改加工。安全讲师自身一点都不尊重知识产权,却想要求员工来保护组织的机密信息不外泄,这不是有些搞笑的吗?安全培训讲师一点都不遵守著作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却要求学员来遵循组织的安全政策和标准,显然是假大空的做法,难收良效。

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企业寻找安全培训服务合作伙伴,如果一家安全培训服务公司建立的基础是非法文件分享论坛服务,或与私下的非法文件分享论坛有密切的利益关联,无疑这家公司并不懂安全,因为安全和法规遵循密不可分,或可能这家公司在冒险,因为它分享盗版内容无疑是在违法经营。

你可能要说博士论文都有那么多抄袭和做假,在安全培训内容上“借”一些算不了什么。的确,水至清则无鱼,我们不能抛开环境追求纯粹洁净高尚无比的乌托邦式安全理想,国内的互联网媒体经常互相抄袭,造成了大环境的肮脏。肮脏的抄袭环境影响到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因为商业机密资料窃取者们者受到大环境的感染,他们会认为从他人那里复制一些文件没什么大不了;而组织内的员工和商业合作伙伴也会被这不良的思潮侵袭,他们可能觉得没必要保护什么信息数据的安全,甚至会认为组织的所有数据都应该公开透明地披露或分享出去。

而现在,商业成功日益信赖机密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核心的技术信息遭窃会让企业丧失竞争力,一经曝光,更能让市值短期内大幅缩水。恶劣的环境下,组织的安全管理负责人员更需要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全研究员James Dong说:安全负责人改变不了世界,但至少要改变组织内部员工以及供应商、合作伙伴们的安全认识,要让他们知道,组织对信息安全是严肃和认真的,是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准的。

无疑要从自身做起,拒绝使用盗版软件,在组织内部推广软件正版化,在内容上也是如此,拒绝使用那些非法内容,在组织内部禁止和访问那些泄露个人隐私的网站。亭长朗然公司认为:组织往往希望员工以及供应商、合作伙伴们签署和遵守相关的保密协定,可是鲜有对其提供机密数据及隐私保护相关的法规遵循培训和监管,显然容易让保密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那安全培训内容呢?方法一:创造,只有创造才能真正了解安全培训的内涵,只有历经创造的艰难过程才能真正发现安全培训管理的真谛,才能真正知道如何通过培训来解决安全问题。方法二:购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懂安全的专家可能并不熟悉创意教育或内容制作,市场上有专门提供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创造及制作的服务,买一些来,即省时间开发,又尊重内容版权,以身作则带领员工遵循信息安全保护相关的法规法纪和标准流程。

如果组织内偶尔显现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强迫症”并不可怕,倒是企业安全文化越来越成熟的标志,保障信息数据安全,安全管理负责人需以身作则,尊重知识产权,只有这样,保护组织的信息数据安全的各类措施才会被尊重和执行。

浅谈安全培训对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性

大量重要的数据组成“信息”,信息可能是机密的、敏感的、公开的或不足挂齿的。机密的或敏感的信息需要得到必要的安全保护,需要加以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以防止未授权的第三方非法获得它们。

那么都有哪些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该如何保护这些机密或敏感的数据呢?

首先,要找出重要的机密和敏感信息,不明确哪些是重要的需要加强安全保护的信息?那不就是一笔糊涂账吗?这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最基本的方法呢!举例讲,银行的产品信息就是可以公开化的、但银行客户的帐户信息应该是敏感的、而客户帐户的密码或令牌就是机密的。我们要把所有的数据类别都找出来,包括纸质的和系统中的,然后按照对业务成功的贡献度、失去这些文件可能带来的损失多少来定级。

其次,组织需要让信息有一个“所有者”,个人的私有数据如照片、作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就是个人,组织和团队的数据可能会有多人创建和使用,为什么要有一个“所有者”呢?我们反问一下,没有指定的“所有者”,谁为这些公有数据的安全保护担负最终责任呢?要信息安全团队为业务团队的信息数据的安全负责?错!这就是我们没有搞清楚信息安全“所有者”含义的缘故。

接着,数据的“所有者”多数都是各业务单元的经理主管们,要不要这些经理主管们来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呢?他们不是数据安全保护的专家,甚至有些不懂得电脑的操作,更不要说复杂的系统安全设置,所以这些数据安全保护的工作可以交由专业团队和人员来进行,往往就是IT系统管理员或IT安全人员。

最后,IT管理员或信息安全管理员要不辜负信息“所有者”的重托,实施必要的数据安全控制措施如用户登录、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日志审计等措施,确保机密和敏感数据的安全,这其中不少工作的执行需要得到信息“所有者”的审核或批准,比如决定应该给哪些人员什么样的数据访问权限,是否需要删除某些人的访问权限等等。

不要以为上述已经是组织内部完整的信息数据安全管理流程,一方面组织内部并没有多少员工天生便了解这些角色、职责和安全工作流程,他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安全培训才能了解这些安全基础理念,进而方可胜任各自应当担负的安全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组织中的重要数据并不限于纸质的和在计算系统中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或在人脑中,或在白板上,或在电话交谈中,如果员工们得不到必要的安全培训,他们将很轻易将所知晓的机密或敏感数据泄露出去。

说到底,要保障对商业成功至关重要的各类业务信息的安全,盲目实施数据保护系统是不够的,需要对机密和敏感数据信息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加强安全意识培训,以便他们有足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工作能力,也只有在接受了足够的安全意识培训之后,员工们才能有足够的安全观念参与到无形的信息保护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