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地使用社交网络的几个小技巧

使用社交网络不当,会使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隐私曝光,尽管有《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对不法行为有着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但是“人肉搜索”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人说,我是个普普通通的遵纪守法的人,不会遭遇人肉搜索这种“网络暴力”。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专员董志军表示:即使在正常人看来的正常行为,也可能会被“误解”,进而导致“误伤”。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先科技的赋能下,网络监控与分析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只要拥有特权或者掌握技术,就很容易获得目标人员的一切,这就是人们常常戏称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对于“体制内”的人员来讲,在面对公众时,一不小心就“犯错”的风险已经很高,被人录制下来“证据”,进行“网络举报”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真是像一些领导干部所说的:除非你修炼成精,否则就得战战兢兢。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意外地对某些东西表达了错误的认识,也可能被上纲上线,被网络“围攻”、“禁言”或“封号”还是小事,落入欺诈圈套、血汗钱打水漂、被线下霸凌、勒索、影响现实生活的事情也不鲜见。

当然,这种“网络安全靠大家,人人皆是网络安全员”的局面,配以高新科技不断加持的网络监控,在稍许“侵犯人权”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的透明度,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惩治坏人,褒奖好人,整体综合来讲,绝不是什么坏事。当然,万物都是有两面甚至多面的,欲求得整体的好,必定要付出一些局部的牺牲。然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成为“牺牲”或者“泰山压顶”的对象呢?

我们不能简单地逃避现实,去“润”。“润”?全世界皆是如此,除非与人类文明隔绝,否则没有“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的地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仍然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不能天真的想从网络中“隐匿”,不信您“扔掉手机”或者只使用接打电话的功能,看能坚持活几天。我们也不能天天“伪装”,在网络及公开场所一套,显示无比正确,在背地里一套,干尽坏事,那是虚伪的“双面人”。

我们能做的,宏观上来讲,就是认清自己的思想(源头),管住自己的嘴巴(言论),看好自己的双手(行动)。微观上,我们可以掌握如下几点社交网络的使用注意事项。

1.开启自定义的隐私设置

在所使用的所有社交网站和应用程序上,启用严格的隐私设置,以确保您可以控制您共享的内容以及与谁共享它们。

2.记住,没有不透风的墙

如果觉得某些内容不适合,就不要让其形成语言、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其他表现形式,社交网站无法保证您发布的信息的安全性,无论您的隐私设置如何。

3.谨慎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虽然您可能会在网上结识新朋友,但您也可能会接触到想要通过您发布的信息来利用您的网络窃贼或掠夺者。不要透露您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地点等个人信息。

4.在发布之前,想想后果

问问自己,您是否希望全世界看到它们。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您可能不应该发布那些内容。

想一想,您的亲友、老师、雇主、同事/同学、客户、竞争者以及“老大哥”都在看着你,他们中有持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会不会恶意利用这些内容,来攻击和诋毁您。

您发布的内容也可能会影响除您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包含进入镜头(录音、摄像)内容中的人,或者您提及的人。

5.在发布之前,避免侵权

知识产权与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不要发布任何非法、不道德或违反政策(学生或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容,包括未经内容所有者许可的受版权保护的材料、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他人未授予肖像权的人物面部、包含如手机号码、车牌号码等个人信息的图片或视频。

6.一经发布,便覆水难收

在线发布内容后,其他人和搜索引擎都可以立即获得并进行存档。即使您尝试从网络中中删除该页面,也可能有其他人截屏存档或保存了该页面的副本或使用了其他来源的摘录。搜索引擎和浏览器还会“缓存”网页以更快地加载它们,即使在页面被删除后也可以使用它们。这样讲,只是提醒您不要冲动,没有后悔药,也不要想抵赖,网络证据无法抹除。

总之,当下,网络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使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时,我们得注意保护好自己,而做到这一切,需要从网络安全意识抓起,思想决定行动,意识才是根源。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大量的网络安全、信息保密及合规意识宣传教育内容,包括动画视频、平面图片和电子课件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资源,其中也包含网络安全小游戏,以及互动式、场景式、案例式的教程模块,以及稳定可靠的在线培训平台(学习管理系统),欢迎有兴趣的客户及行业合作伙伴联系我们,预览作品、体验平台的功能以及洽谈采购合作。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请小心参加社交媒体调查

社交网络媒体近年来非常热火,不少公司开立了VIP帐户用于宣传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甚至进行在线客户支持服务,也有不少大型公司纷纷鼓励员工开通个人帐户,力图将所有员工者打造成公司战略品牌的网络行销专员。

同时,也有网络犯罪分子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受雇佣于各大市场调查公司、商业间谍公司或竞争对手,利用社交网络的便利和多数公司员工的热心及好客心态,积极套取各类机密商业信息。

拿微博为例,除非特别进行私密设置,微博的内容对任何有帐户的其他人都是公开的,网络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微博历史记录,分析和研究员工的兴趣爱好、消费倾向和详细身份。再加上近期微博推行实名制身份认证,更是协助网络犯罪分子轻松发现和定位目标公司的员工。

犯罪分子发动攻击的最常见的手法包括社交工程攻击,即伪称是客户或其它可信的职能机构人员,通过私信等方式向目标套取敏感信息。一旦不能得逞,转而旋即采取其它曲线方式,常见的便是设置调查问卷,策划抽奖活动,引诱目标员工填写在线调查表。

您有没有收到过类似的邀请,让您填写一些信息便有机会获得大奖呢?您有没有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有多少人会参与,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获得奖励呢?有没有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些信息呢?有了这些信息,他们会做什么用处呢?

如果您是公司信息安全管理负责人,您认为公司的员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不会也停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呢?

您可能会感到震惊,员工们参加调查问卷时不过想得到些奖励或回报罢了,可能根本没有兴趣或意识去想这么多,而他们所填写的内容几乎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随意沟通,是再智能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也无法完全识别和有效阻止的。

唯有的一种方法是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让员工们能够了解到社交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如何识别这些安全威胁和进行有效的应对。简单的针对于社交媒体调查方面,让员工们在“大奖”的诱惑面前能驻足思考,问一问自己上述几个问题,有一点点疑问或者怀疑有诈的时候能够及时罢手,并且立即报告公司安全服务团队。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全培训顾问Bob Xue说过:公司需要让员工们知道:“真正出于保护客户隐私和安全的市场调查不会收集任何受访人员的私人信息,这些私人信息如姓名、邮箱、公司名称、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等”。

在鼓励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帮助推广宣传公司的时候,公司安全管理负责人员要确保员工接受基本的社交网络安全使用教育,防止网络犯罪分子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网络调查”来窃取公司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