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安全守护者:从灾难中学习的信息安全启示

引言:安全不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品

我是董志军,一名在共享经济平台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网络安全专家。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血淋淋的教训,这些教训来自于我亲历的信息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让我夜不能寐,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共享经济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信息安全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品。

正如著名网络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所说:“安全不是产品,而是过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安全体系,而不仅仅是应付一次检查或合规要求。让我们从我的亲身经历开始,看看为什么信息安全对我们的行业至关重要。

第一案:病毒感染与人员意识的缺口

大约五年前,我们公司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病毒感染事件。当时,我们的客服部门收到了一封看似来自公司高层的邮件,要求立即下载并打开一个附件。由于邮件看起来非常真实,且来自高层管理人员,客服人员没有多想就点击了附件。

结果,我们的整个客服系统在几分钟内瘫痪了。病毒通过内部网络快速蔓延,感染了数百台终端设备,导致客户数据库遭到破坏,客户服务中断长达三天。更糟的是,我们的客户数据被窃取,导致数千名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

事后调查发现,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技术上的漏洞,而是人员意识的薄弱。客服人员缺乏对钓鱼邮件的识别能力,没有意识到即使来自高层的邮件也可能是恶意的。此外,我们的安全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对可疑附件的处理流程。

这起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防护再强大,如果人员意识薄弱,安全防线就如同纸糊的城墙。我们需要从管理、技术和人员三个层面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第二案:勒索软件攻击与系统隔离的重要性

大约三年前,我们的财务系统遭遇了一次勒索软件攻击。攻击者通过一个未打补丁的服务器入侵了我们的内部网络,然后部署了勒索软件,加密了所有财务数据,并要求我们支付巨额赎金才能解密。

这起事件让我们损失惨重。不仅支付了高额赎金,还花费了数十万用于系统恢复和数据重建。更严重的是,由于财务系统瘫痪,我们的支付和结算流程被迫中断,导致整个平台的运营受到严重影响。

事后分析发现,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网络架构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共享同一个网络,攻击者一旦入侵,就能轻松横向移动,感染其他关键系统。

这起事件让我意识到,网络隔离是防止攻击扩散的关键措施。我们需要建立严格的网络分段策略,确保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相互隔离,即使一个系统被攻破,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系统。

第三案:数据泄露与社会工程学攻击

大约一年前,我们的平台遭遇了一次数据泄露事件。攻击者通过社会工程学手段,成功骗取了我们的一名员工的登录凭据,然后利用这些凭据访问了我们的用户数据库,窃取了数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

这起事件让我们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用户信任度大幅下降,甚至导致部分用户流失。更糟的是,我们不得不面对来自监管机构的巨额罚款和法律诉讼。

事后调查发现,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员工缺乏对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认识。攻击者通过电话或邮件伪装成IT支持人员,诱导员工透露登录凭据。此外,我们的访问控制策略不够严格,允许员工访问超出其职责范围的数据。

这起事件让我认识到,社会工程学攻击是当前最难防范的威胁之一。我们需要通过持续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这种攻击的警惕性。同时,我们需要实施最小权限原则,确保每个员工只能访问其工作所需的数据。

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与实施

基于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我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与实施框架,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战略制定

首先,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信息安全战略,将其与公司的整体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安全战略应该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我们的核心资产是什么?
  • 我们的主要威胁来源是什么?
  • 我们的安全目标是什么?
  • 我们如何衡量安全投资的回报?

2. 组织建设

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员的责任。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安全团队,负责日常的安全运营和事件响应。同时,我们需要在各个业务部门设立安全联络员,确保安全政策能够有效落地。

3. 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石。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将安全意识融入到公司的日常运营中。例如,我们可以在公司内部举办安全竞赛,奖励发现安全漏洞的员工;或者在会议室张贴安全提示海报,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4. 制度优化

安全政策和流程是确保安全措施有效执行的关键。我们需要定期审查和更新安全政策,确保其与最新的威胁和合规要求保持一致。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清晰的安全事件响应流程,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5. 监督检查

安全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渗透测试,评估现有的安全措施是否有效。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安全指标,定期监控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6. 持续改进

安全威胁和技术环境不断变化,我们的安全措施也需要不断适应。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定期回顾和更新安全策略,确保其能够应对新的威胁和挑战。

常规的网络安全技术控制措施

基于我的经验,我建议在共享经济平台行业实施以下几项关键的网络安全技术控制措施:

1. 访问控制

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每个用户和系统只能访问其工作所需的资源。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分配访问权限。

2. 网络隔离

建立严格的网络分段策略,将不同业务系统相互隔离。例如,我们可以将财务系统、客户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放在不同的网络段中,确保即使一个系统被攻破,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系统。

3. 监控与审计

部署全面的安全监控和审计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活动。例如,我们可以使用SIEM(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系统,集中管理和分析安全日志,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事件。

4. 合规性管理

确保我们的安全措施符合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例如,我们可以参考ISO27001标准,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定期进行第三方审计,确保合规性。

5. 预防与响应

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预防和响应机制。例如,我们可以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模拟各种安全事件,测试我们的响应能力。同时,我们需要建立清晰的事件响应流程,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信息安全意识计划的成功案例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发起并实施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意识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是几个成功的案例:

1. 安全竞赛

我们在公司内部举办了多次安全竞赛,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安全漏洞。例如,我们设置了奖金池,奖励发现高危漏洞的员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发现了许多潜在的安全问题,还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2. 安全提示海报

我们在公司的会议室、食堂和其他公共区域张贴了安全提示海报,提醒员工注意安全。例如,我们设计了针对钓鱼邮件、社会工程学攻击等常见威胁的海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片向员工传递安全信息。

3. 安全培训视频

我们制作了多部安全培训视频,涵盖各种安全主题,如密码管理、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这些视频不仅用于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还定期在公司内部播放,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4. 安全演练

我们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模拟各种安全事件,测试员工的响应能力。例如,我们模拟了一次钓鱼邮件攻击,观察员工的反应,并根据演练结果改进安全政策和流程。

5. 安全文化活动

我们组织了多次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主题讲座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例如,我们邀请了外部安全专家来公司讲座,分享最新的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

结语:安全是一场持久战

信息安全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需要从管理、技术和人员三个层面全面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并持续改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共享经济这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记住,安全不是选项,而是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我们的数字资产,确保我们的业务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深知信息保密和合规意识对企业声誉的重要性。我们提供全面的培训服务,帮助员工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并在日常操作中严格遵守,以保护企业免受合规风险的影响。感兴趣的客户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让我们共同保障企业的合规和声誉。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网络安全更应关注管理问题和人为问题

传统上,不法分子使用电信诈骗手法针对网银用户,比如架设一个用于套取密码的假冒网站,通过海量发送“您的账户需要验证”、“点击链接领取退款”等诈骗短信,来吸引缺乏警惕或粗心大意的用户上钩。经过银行、公安、电信等多部门的联合反制,包括意识宣教、诈骗监测以及转账限制等手段,近年来这种骗术明显少了许多。不过,从人民银行一名工作人员那里得知,最近几大国有银行遭遇了新型的网络攻击,具体情况是很多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支付卡号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密码等等被不法分子通过含有恶意软件的假冒网银APP给窃取了。

几大国有银行立即采取排查行动,及时通报受影响的用户,提醒其立即修改密码。令人意外的是,“官方”银行发出的不少提醒消息,包括电话和短信,大部分都被智能手机判定为“疑似”诈骗。即使接到电话或短信,很多用户也把其当是诈骗,并采取了立即删除短信、挂掉电话或与对方进行调侃等行为。从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安全问题的核心已经从技术问题转移到人为问题,而人为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解决起来要比预想中的困难很多。

回顾很多网络安全入侵,包括近年来让各类机构损失惨重的勒索软件泛滥之源,都是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应用程序没有得到及时的漏洞修补,进而被勒索软件利用。然而,继续深挖会发现,应用程序的安全补丁没有得到及时安装,是因为对该工作负责的人员比如用户和IT管理员出现了疏忽大意。而且,很多机构的数据被加密之后损失惨重,因为他们没有行之有效的数据备份程序,更别谈什么高可靠性、灾备、业务持续性和灾难恢复计划了。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管理专员董志军说:网络安全需要稳健可靠的技术控制措施,更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有很多技术方案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然而大规模的数据泄露和损毁事件却经常发生,网络安全问题仍然不时登上头条新闻。问题何在呢?再多的技术解决方案,没有人员参与工作流程的执行,就没有真正的实效。因此,网络安全本质上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和人为问题,必须从管理的角度,从人员的角度加以考量和解决。

比如,针对桌面型终端设备,有些机构使用自动化的安全补丁修复方法,以便以最快速度安装安全修复程序,但最终用户却并不及时点击安装,更不愿在工作时间重启电脑,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时间差,给“零日漏洞”攻击带来机会。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管理流程的缺失和人员安全意识的不足。而针对重要的信息系统如服务器等,补丁修复的流程可能包含测试、备份、回滚预案、审批等等控制点,管理员和审批领导如果正好不在岗,或者稍一懈怠,等流程还没跑完,已经给“零日漏洞”攻击带来了巨大的时间窗口机会。重要的信息系统稳定可靠是第一位的,打补丁是重要的变更,相关的控制要严格,这是可以理解和认可的。但是安全漏洞也得及时修复,不然系统的稳定可靠也会受到影响,这两个问题看似矛盾,实则非常统一。解决之道是根据漏洞的紧要级别,设置修复相关工作流程的时间限制。这个道理很简单,操作起来却还需要很多系统管理员、IT经理和最终用户们强化规范操作意识、安全意识,并谨慎对待。

让我们再想一想,从技术操作来讲,安装应用程序的补丁,就运行一两个命令,或者点击“安装”、“重启”按钮而已,而在管理和人为因素方面来说,问题就很复杂。补丁有没有能够及时安装,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管理和人员。让我们跳出“应用程序”补丁的范围,从更广阔的“安全漏洞”来看,各行各业各种机构都会有各种安全漏洞,如果被恶意(有意)利用,甚至只是无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灾难,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安全漏洞面前,人们可能无知或忽视,可能选择视而不见或者躲避绕行。而为安全负责的管理者必须做出行动,制定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推进安全漏洞的发现、报告和修复行动,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觉悟,让人们重视并谨慎对待安全,进而改变人们的安全行为。

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管理流程,让安全制度和规范成为可重复性的运维工作,是网络安全工作的关键。如果一家机构经常测试和上线各式各样的网络安全系统或设备,那无疑是管理失败的或者借机搞钱腐败的。在网络安全的人为因素方面,要让人们拥有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不难,要纠正人们的粗心大意,要让人们拥有足够的安全敏感度,可不容易。需要在安全意识方面不断加强,培养用户良好的网络安全行为习惯。对此,董志军补充说: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人们既然能够养成外出关家门的习惯,也必然可以养成离开座位清桌锁屏的习惯,以及看到安全补丁修复的提示,就立即安装并配合重启的习惯。

总之,在网络安全领域,技术措施必不可少。同时,技术的创新解决不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和人为问题。在当下,组织机构应该从管理和人员因素入手,一步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帮助各类型的客户加强对职工们的安全意识提升工作,我们理解客户面对的网络安全管理问题和人为问题,通过我们的作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提升网络安全价值。欢迎有兴趣的客户及合作伙伴联系我们,预览作品和进行商务采购。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