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用防病毒软件

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病毒、蠕虫、木马或者rootkit等等术语。这些术语用来描述网络罪犯用来感染或者控制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程序的种类,我们把这些不同类别的程序统称为恶意软件。

什么是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一种用作实施不良行径的电脑程序。事实上,恶意软件(malware)一词就是由“恶意”(malicious)和“软件”(software)两个词来的。大多数网络罪犯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我们的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上安装恶意软件。一旦安装成功,这些攻击者就有可能获得对其的全面控制。

恶意软件防范

  • 保护电脑和移动设便免受恶意软件侵扰的常见方法是安装可信的反病毒软件。反病毒软件——有时叫做防恶意代码软件,是一种设计来检测并清除恶意软件的安全软件。
  • 尽管反病毒软件能检测出、阻挡并且清除许多恶意软件,网络犯罪分子总能创造出新的被反病毒软件忽略的版本。所以仅仅依赖反病毒软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更高的智慧及更多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启用了自动安装安全更新的功能是获得安全的关键。
  • 防病毒软件是保护终端系统安全的预防性措施,未经允许,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禁用它。如果怀疑防病毒软件影响了某些应用程序,请联系IT寻求专业的帮助。时常检查防病毒软件,确保病毒库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并且防病毒软件处于启用状态。
  • 恶意软件在感染过程中经常涉及社会工程学,也就是攻击者欺骗、愚弄我们以达到为他们安装恶意软件的目的。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钓鱼式攻击,即通过一些看起来合法但其实虚假的电子邮件来骗我们进而感染我们的电脑,或者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向我们传递虚假的含有恶意代码的文件。切记:时刻对那些企图愚弄我们进而感染电脑的坏人保持警惕。

恶意的软件良善的人?

软件是“物”,是被人用的。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专员董志军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就像一把刀,可以来帮助好人们快速砍柴或切菜,当然也可能被坏人用来砍杀青苗或小动物。这即人们常说的“双刃剑”。

归根究底,恶意软件是恶人们制作出来的,或者是恶意们将软件用于恶意目的的。恶人有多种恶意,好人们要防范恶意软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软件”这个“物”的层面,要上升到“人防”的高度才行。

要充分认识到恶意软件制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的险恶用心,以及他们的常规使用手法,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时刻准备着反恶意软件。如何反恶意软件呢?常规的工具是必要的,那就是使用防病毒等反恶意软件的程序。仅仅有工具,不会使用是不行的。比如有人出于某些原因会禁用防病毒软件,这就会造成防病毒软件的失效和失灵。有人可能会做某些扫描设置,不让防病毒软件扫描某些内容,除非是计算机专业人士,否则这类危险的动作还是不要有的好。还有人看到防病毒软件出现了故障,比如没有定期更新病毒库,也不理会,这就是典型的不会使用工具。

恶意软件利用的往往是其它软件中的弱点(漏洞),以及操作者(用户)的无知或大意,不管是补软件的漏洞,还是修复人心的漏洞,都需要通过人(用户)来推进和实施。反恶意软件工具是永远落后于恶意软件的出生,这就需要有新方法新技术,更需要我们用户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不要点击或开启陌生的附件和程序,它们中间往往就含有当前的反病毒软件无法查杀的恶意软件。

总结看来,恶意软件的防范,最终还是人的安全意识问题。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是安全意识宣教领域的领航者,如果您有任何相关的安全问题,或者对安全意识有意见或建议,都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如果您需要评估或采购安全、保密与合规相关宣教培训内容,也欢迎不要犹豫地给我们一个电话或消息。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18206751343
  • 微信:18206751343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QQ:1767022898

个人信息与商业保密案例分析及启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成为企业及个人最为珍贵的资产。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流通的加快,个人信息泄露和商业机密被窃取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研究员董志军表示:个人信息如同新的石油,驱动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商业秘密则如同企业的生命线,维系着其核心竞争力。然而,伴随数字化的深入,个人信息泄露、商业秘密失窃的风险也日益加剧。我们常常听到“技术是双刃剑”,却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在信息安全领域,最大的漏洞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那些掌握着敏感信息、承担着保密义务的组织成员。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分析,强调人员个人信息安全、商业保密保护及合规意识的重要性,并倡导各组织机构的管理层、人力资源及信息科技部门重视对人员的安全保密与合规意识教育。

案例分析

案例一:电信公司培训老师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基本案情

2019年12月,罗文君了解到通过获取他人手机号和随机验证码注册新的淘宝、京东等APP账号(简称“拉新”)可以赚钱。她与微信昵称为“悠悠141319”、“A我已成年爱谁睡”等专门从事“拉新”的人联系,利用其担任电信公司培训老师的便利,建立、管理、维护微信群,并在群内公布“拉新”的规则、需求和具体价格。学员根据要求将非法获取的客户手机号码和随机验证码发送至群内,“悠悠141319”等人根据发送的手机号及验证码注册淘宝、京东APP等新账号。罗文君通过这种方式获利13000元。

判决结果

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法院于2021年12月1日作出刑事判决:被告人罗文君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被告人瞿小珍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

启示

该案例充分暴露了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和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严重问题。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员工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后果。

案例二:商业秘密被窃取导致企业巨额损失

基本案情

某高科技公司研发了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然而,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利用职务便利,将公司的商业秘密提供给竞争对手,导致竞争对手迅速推出类似产品,抢占了市场份额。最终,原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地位,损失惨重。

判决结果

法院认定该员工构成商业秘密侵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并赔偿公司经济损失。

启示

企业必须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保密协议,定期进行员工的保密培训。同时,应采取技术手段确保商业秘密不被非法获取。

案例三:数据泄露导致用户信息被滥用

基本案情

某大型电商平台因内部员工的疏忽,导致数百万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黑客窃取并公开在互联网上。结果,这些用户的手机号、邮箱地址等个人信息被大量滥用,导致大量垃圾信息和诈骗电话。

判决结果

法院认定该电商平台存在严重的安全管理漏洞,责令其赔偿受害者损失并支付巨额罚款。

启示

企业在处理用户数据时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采取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定期安全审计等,确保用户数据不会被非法获取和滥用。

企业应对策略

加强内部管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员工在处理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时的行为规范。定期进行保密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技术手段保障

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漏洞。

合规培训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法律法规和合规意识的培训,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高风险岗位的员工,应给予更为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开展安全意识活动

通过举办安全宣传活动、设立奖励机制等方式,提升全体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结语

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是企业及个人最为珍贵的资产,一旦被泄露或窃取,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加强人员个人信息安全、商业保密与合规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企业应从制度、技术和培训等多方面入手,确保信息安全,防范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定制信息安全培训课程的领先提供商,这一点让我们与众不同。我们通过提供多种灵活的设计、制作与技术服务,来为帮助客户成功地发起安全意识宣教活动,进而为工作人员做好安全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便保护组织机构的成功。

如果您有相关的兴趣或需求,欢迎不要客气地联系我们,预览我们的作品,试用我们的平台,以及洽谈采购及合作事宜。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