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保护的迷宫:当隐私与研究的渴求碰撞

在信息时代,数据如同血液,驱动着科学研究、商业创新和社会发展。然而,数据的价值往往伴随着隐私的风险。尤其在医疗领域,我们渴望利用海量数据洞察疾病规律、优化治疗方案,但如何平衡研究的需要与患者的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本文将结合医疗、商业等领域的案例,深入探讨数据保护的挑战与应对,并普及一些实用的信息安全意识知识。

医疗数据的隐私困境:从匿名化到再识别的危机

医疗数据是极其敏感的个人信息,包含着患者的病史、诊断、治疗过程等。这些数据蕴藏着巨大的研究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和疗法。然而,在利用医疗数据进行研究时,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美国医疗保险和关怀管理署(HCFA)为了满足不同研究的需求,维护了三套不同的医疗记录:完整的账单记录、经过患者姓名和社保号码脱敏的记录以及经过高度脱敏的公共访问记录。虽然公共访问记录已经去除了直接识别患者的标识符,但研究人员通过与其他商业数据库的交叉比对,仍然有可能重新识别出患者。这引发了隐私倡导者的强烈担忧,并促使美国通用会计办公室对HCFA的安保措施进行了批评。

美国法律,特别是《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HIPAA)规定,只有经过“适当”脱敏的信息才被视为医疗数据。这两种脱敏方式分别是:要么删除了18个特定的标识符,并且数据库操作者无法得知剩余信息可以单独或与其他数据结合用于识别个人;要么经过合格的统计学家评估,认为重新识别的风险可以被实质性地限制。此外,法律也承认了“有限数据集”的存在,这些数据集包含更多信息,但用户需要通过合同和技术措施来保护数据,避免尝试重新识别个人。

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医疗数据保护策略。德国采取了严格的隐私法律,主要依赖“脱敏信息”的方法。柏林墙倒塌后,前东德的癌症登记系统迅速安装了保护机制。新西兰则采用“有限数据集”的方法,通过国家级的加密患者医疗记录数据库,限制访问权限,并规定每个查询必须包含至少六条记录。瑞士的一些研究系统也在隐私监管机构的要求下被替换。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的保护措施都同样有效。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在 1990 年代建立了一系列中心数据库,使得个人健康信息在政府内部广泛共享,并引发了与医生的冲突。政府成立了一个由法官菲奥娜·卡尔迪科特领导的委员会进行调查,报告指出 NHS 内存在超过六十条非法信息流动的案例。一些研究数据集被脱敏,而另一些(包括 HIV/AIDS 患者的数据)在最初承诺匿名性的前提下被重新识别,导致患者和艾滋病慈善机构的信任被辜负。

2007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法律,赋予部长级权力对医疗数据的次要使用进行监管。然而,由于英国邮政编码的地域范围较小,大多数记录仍然可以被轻易识别,这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2007 年,议会健康选择委员会就电子病历进行了调查,听取了来自研究人员、医生、人权律师和隐私倡导者等各方观点。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允许患者阻止其数据在研究中的使用,但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

商业数据的隐私危机:匿名化并非万能

数据保护的挑战不仅限于医疗领域。在商业领域,许多公司也依赖于数据分析来改进产品和服务。然而,即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匿名化技术,也无法完全消除隐私风险。

例如,美国在线(AOL)在 2006 年发布了一份声称匿名化的搜索查询记录,该记录包含了 200 万用户在三个月内进行的 65.7 万次搜索查询。虽然用户姓名和 IP 地址被替换为数字,但调查记者通过分析这些搜索记录,迅速识别出了一些用户,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该数据被用于“研究目的”的泄露事件导致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投诉,并促使 AOL 的首席技术官辞职,公司解雇了泄露数据和其上级的员工。

Netflix 是一家在线 DVD 租赁公司,拥有超过 600 万用户。该公司使用评分系统将电影与用户匹配,并发布了 50 万订阅用户的匿名评分数据,以激励用户参与更好的推荐算法。然而,2007 年,Arvind Narayanan 和 Vitaly Shmatikov 通过比较匿名记录与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公开表达的偏好,证明了许多订阅用户可以被重新识别。这部分原因是“长尾效应”:一旦忽略了大多数用户观看的电影,人们的观看偏好就会变得非常独特。尽管美国法律保护电影租赁的隐私,但这一事件对 Netflix 来说是一个严重的 embarrassment。

信息安全意识:保护数据的终极之道

上述案例清晰地表明,数据保护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仅仅依靠技术手段的匿名化,并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隐私。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呢?

  1. 了解数据风险: 意识到个人数据在数字世界中的价值和潜在风险,了解哪些信息是敏感的,哪些信息需要特别保护。
  2. 谨慎分享信息: 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平台分享个人信息时,要谨慎,避免透露过多敏感信息。
  3. 保护账户安全: 使用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开启双重验证,防止账户被盗。
  4. 警惕网络诈骗: 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来路不明的文件,不泄露银行卡、身份证等敏感信息。
  5. 使用安全软件: 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等安全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扫描和系统更新。
  6. 保护隐私设置: 仔细阅读并配置应用程序和网站的隐私设置,限制不必要的权限。
  7. 了解法律法规: 了解相关的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什么这些措施如此重要?

因为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的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个人信息被滥用可能导致身份盗窃、金融损失、名誉损害等严重后果。企业数据泄露可能导致商业机密泄露、客户信任丧失、法律诉讼等损失。

如何行动?

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企业保密意识,保护核心商业机密。我们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员工了解保密的重要性,掌握保密技巧,有效防止信息泄露。欢迎联系我们,定制您的专属保密培训方案。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多款知名APP不尊重用户隐私权

很多APP根本不向用户收钱,它们背后的开发公司却并没有因此而饿死,还肥得流油。那些APP是如何搞钱的呢?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安全专员董志军说:前几年,互联网创业者们喜欢说,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事情背后,必有隐情。简单说,就是APP用户的个人信息及隐私被拿来贩卖了。

国家媒体披露过多次,有APP需要了过度的访问权,特别是通讯录、通话和短信记录。这些记录往往都是些文本,可以秒传,也就是只要用户点击屏幕,允许APP的这些访问权限,APP就可以在第一时刻就可以获得它们,接下来就是利用它们来赢利,具体的就是通过个性化定向广告投放和大数据售卖。

在关于民生方面,国家主流媒体的努力可能并没有引起APP开发公司的注意,显然在他们眼中,媒体、大众和监管机关都是些技术和商业白痴,他们拿不出违法的证据,再说,用户享受了他们的免费服务,就该付出一些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是基本的商业准则。于是在《用户协议及隐私条款》中并不明确谈及用户个人信息的搜集,或者强调用户不要渴望拥有隐私权。这明显是与《网络安全法》、《隐私保护条例》等法规相抵触的。

虽然APP厂商违法了,但是从商业的角度讲,是合情合理的。共产主义领袖和缔造者马克思说过,为了100%的利润, 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要是有300%的利润,资本可以冒杀头的风险。当然,让其尊重用户隐私,就是自断财路、自毁长城呀。

不要说司法被权贵给买了,APP用户个体根本都不是互联网玩家们的对手,要么你们别用,要么用了就该付出点什么,这根本不是什么霸王条款,而是明明白白的交易。就像那些零元旅游一样,消费者自己没有一点经济常识,还怪监管机关工作不力,都是贪心鬼,想占人便宜的心理,孰不知世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从报应的角度讲,你想占别人便宜,这首先是不对的,结果得到了报应,占了人家便宜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这时算了也就算了,那些人们却认为自己吃了亏,这时反倒来怪人家,还怪政府,不管出了啥事儿都找政府,就是部分国人不仅冷漠贪心,还很 无赖和懦弱的表现。

西方人平时看起来很“笨”,但是人家知道尊重他人,不仅是他人的隐私,更是拥有“平等交易”的理念,人家不愿随便占别人便宜。他们不太贪心,至少相信太好的事情往往都是骗局,所以社会工程学诈骗不容易。相反,国人很多心太黑,交易中不讲互惠互利的原则,自己要吃肉,还想让其他人喝西北风,根本不想给别人活路。很多人日子难过,只能搞各种行骗,借助电信诈骗、网络欺诈、邮件钓鱼等来窃取用户个人信息进行贩卖、窃取账号、盗窃身份,几乎都是被逼的。

很多人缺乏个人信息及公民隐私保护基本知识,这有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国人大多喜欢热闹和跟随,缺乏独立性,甚至觉得社会大公,共产主义是终极目标,所有资产都是国家的,谁都可以使用,根本都不认可私有财产,抢了你的财产、要了你的性命,都不当回事,何况搞您手机上的一些信息?在此,我们对这些错误认识进行一些纠偏,科普一下。

什么是个人隐私?

个人隐私包括私人日记、不愿公开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交往范围、家庭关系、私人生活、身体缺陷、病患情况、经济收入、银行存款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行为属于侵犯隐私权:

  • 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
  • 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 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 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 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其公开。
  • 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之于众。
  • 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 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 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之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 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侵犯他人隐私权依据损害程度可构成普通民事侵权和刑事诽谤罪。如果是民事侵权,涉嫌侵犯他人隐私的,依据被侵犯者的名誉和隐私损害程度酌定赔偿数额和公开道歉。如果构成侮辱、诽谤罪的,最多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 管理好含有隐私的物品。
  • 不要轻信他人而透露自己的隐私。
  • 机警面对他人监听或窥探自己的隐私。
  • 尽量不参加涉及个人隐私的活动,必要时约定好保密。
  • 掌握安全上网知识,避免个人隐私泄露。
  • 敢于同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人作斗争。

说到底,社会大环境是全民的事儿,保护个人隐私是个人的事儿,结合起来就是需要提升全民的个人信息及隐私保护意识。那些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网络服务商,其核心员工,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规可以说是非常熟知,他们是知法犯法。个人用户多数都是小白,并不懂个人隐私保护,有的也不在乎,所以个人通讯录、短信、聊天记录、电话记录等被卖了,被用来实施身份盗用和诈骗,也就是在所难免啦。

有好的法规,也需要开启民智,只有民智开化了,法规才有效力、国家才太平。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领域的开拓者,我们帮助众多知名企业提升员工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合规守法意识。我们不仅有大量的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课程素材资源,也为客户量身定制培训内容,欢迎有类似需求的客户联系我们,洽谈业务合作。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18206751343
  • 微信:18206751343
  • 邮箱:[email protected]
  • QQ: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