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威胁的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最近,在业界一个信息安全小圈子里,专家们回顾了一些源自内部威胁的案例,为保护事主的声誉也给自己减少麻烦,特隐去真实名称,简单分享如下:

  1. 一家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遭遇恶意内部威胁伤害,内部有一名破坏者使用错误的用户名来更改电动汽车操作系统中使用的代码,并且将大量高度敏感的无人驾驶技术和关键数据导出到行业竞争者。
  2. 一家国字号银行遭遇内幕骗局。该银行的一名员工使用搭线窃听的方式,未经授权获得银行间交易系统中的一个高度敏感的密码,进行了极其复杂的欺诈性交易,将百亿资金转至海外账户,并购置了大量的比特币。
  3. 某国企IT开发部员工,通过暗门窃取两名关键审批人员权限,长期虚报大量的采购费,多年审计都没有发现异常,直至一次流程抽检,两名关键审批人员都否认对该笔费用的批复,方才东窗事发,调查发现虚报费用1300多万。

内部威胁简称“内鬼作案”,常规定义为:拥有或已授权访问组织资产的个人以恶意或无意方式使用其访问权,实施可能会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内部人员可以是现任或前任员工、承包商或其他受信任的业务合作伙伴。与外部威胁参与者不同,内部人员不必穿透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其他外围安全防护。内部人员在组织的安全信任圈内运作,他们可以直接访问网络、计算机系统和敏感数据。

内部威胁比人们想像的要普遍得多。一份云安全报告指出,有88%的组织将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内部人员。内部人员的疏忽是大多数安全事件的原因。而另一份内部威胁研究称:员工或承包商的疏忽占内部威胁事件的64%,内部人员有意的违法犯罪行为占23%,有13%与身份盗窃有关。列举的一些常见情况包括配置错误的服务器、员工在不安全的个人设备和系统上存储敏感的公司数据、以及员工或其他内部人员易受网络钓鱼恶意攻击等等。

内部人员通常被认为是可信的,这种认识会让人们降低对内部威胁的防范意识。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研究员董志军表示:内部威胁的破坏力非常巨大,因为内部人员更懂得关键信息的所在,组织的脆弱点以及恶意利用的方法。内部威胁能够带来的危害包括:

  1. 导致专有信息和知识产权的丢失。与攻击相关的系统停机时间可能会对公司的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数据丢失或对其他客户的伤害可能会降低其对公司服务的信心。
  2. 处理内部安全事件涉及调查、补救、应急响应、事后分析、升级整改、监视处置等等。这些活动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和安全预算。

那么,如何防范内部威胁呢?毫无疑问,不仅仅是技术控管措施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整套的安全管控“组合拳”。既然内部威胁更多的是人员的无意过失,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人员因素入手。当然,人员包括常规(普通、一般)职工和IT(系统管理员)职工。如下,我们列举一些常规的措施:

  1. 加强安全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安全团队提供培训,以便能够正确安装、配置和监视内部计算机系统、网络、移动设备、工业控制系统和物联网设备等等。
  2. 加强常规员工培训意识,对常规员工进行培训,以告知他们如何处理安全风险,例如识别和应对网络钓鱼,保护在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的工作数据。要求使用强密码和定期更新密码。
  3. 加强常规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告知员工从事恶意活动的严重后果——包括遭受解雇和送执法机关。
  4. 限制对关键系统的访问,确保“需要知道”和“最小特权”原则的落实,确保只有经过培训以处理关键任务人员拥有权限。
  5. 加强并定期审计核查,以监视对所有计算机服务器的所有特权级别访问。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创作了大量的信息安全意识教程,包括内部威胁防范等等课题,使用我们的作品,安全培训与宣教人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安全知识的推广,相关知识内容直观简洁,图片素材极具震撼性,动画视频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知识性。欢迎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或者想预览作品并进行采购的客户及业界伙伴联系我们,洽谈合作事宜。

电话:0871-67122372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QQ: 1767022898

信息安全治理中人的要素

相对于治理体系比较完善的跨国公司,多数国内公司在安全治理和管理方面比较混沌和混乱。俗话说:治乱世用重典。

负责公司信息安全的高管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严肃安全纪律,但是员工们又不是机器,管制太严可能引发消极对抗,管制太松又改变不了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

说到底,多数信息安全问题不是技术控管措施所能有效解决的,要保障公司的信息安全最重要的是解决和人员相关的问题。

如同完善的公司治理一样,信息安全治理也需要“有法可依”,大的社会环境正从“人治”不断转向“法治”,公司要长治久安,保持业务持续性,也需从信息安全制度体系建设上入手。

而要依赖制度体系进行有效的信息安全运作,则需开发各级安全文档,高手高层的安全方针政策、相关的安全标准要求和以及最终用户可以参照的安全流程和操作指南。

为了让信息安全规章制度能够真正落实,防止“有法不依”的现象,需要在制定安全规章制度时认真考虑“人员”的因素,毕竟,实施或应用安全流程的是“人员”,安全流程也只有经过“人员”的参与操作之后才能达到其特定的安全控管目标。

不要让信息安全相关规章流程成为审计检查之后的一纸废纸,则需要强化流程与人员之间的互动,为安全策略和流程找一个负责人,或称所有者,通常是部门的主管或经理,负责维护流程的更新。而部门成员则可能是该安全策略或安全流程的遵循者,只需照章办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可能也需要创建和维护整个公司范围内通用的,以及部门内部所有的信息安全相关策略和流程,并且需要协调监管其它各业务单元和部门的安全作业流程和安全操作指南。

理顺了信息安全部门人员及各部门安全工作流程负责人之间的关系之后,则需强化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这其中重要的是安全观念的推广。安全管理负责人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意识沟通计划,包括对全体员工定期提供通用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以及协助重点部门和人员进行的基于角色类的安全培训,比如对于管理层,可能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安全相关的职责,就需要特别的管理层安全意识培训,毕竟各部门的经理主管们除了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之外,还要担当整个所辖部门的安全管理责任。而特别的部门,如保安部和IT部等等,则会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获得与职位和工作相关的必须安全培训。

可以通过必要的安全考试来测量员工们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和相关作业流程的掌握情况,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信息安全顾问Bob Xue称:唯有员工们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之后,安全策略和流程方可被有真正理解,安全规章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安全治理工作也会随之顺利开启。

有了好的开端要再接再励,要让员工们接受这些安全方针管理和标准化操作要求,一方面,要强化审核,通过查看工作记录、审计系统日志、以及随机抽查检测,等等方法可以了解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激励措施,人是追逐利益的,给为信息安全建设工作有杰出贡献的员工以必要的奖励,适当惩罚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会让员工们在面临安全选择之时趋向正确的决定。

最后,信息安全治理也需要充分利用“人员”,创建员工们互相监督,互相提醒的安全气氛,让坏人无处藏身,让不安全念头灭在萌芽,让安全风气得到端正,进而让不安全行为不得发生。

security-governance-and-st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