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地使用社交网络的几个小技巧

使用社交网络不当,会使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隐私曝光,尽管有《民法典》、《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对不法行为有着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但是“人肉搜索”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人说,我是个普普通通的遵纪守法的人,不会遭遇人肉搜索这种“网络暴力”。对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安全专员董志军表示:即使在正常人看来的正常行为,也可能会被“误解”,进而导致“误伤”。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先科技的赋能下,网络监控与分析系统功能非常强大,只要拥有特权或者掌握技术,就很容易获得目标人员的一切,这就是人们常常戏称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对于“体制内”的人员来讲,在面对公众时,一不小心就“犯错”的风险已经很高,被人录制下来“证据”,进行“网络举报”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真是像一些领导干部所说的:除非你修炼成精,否则就得战战兢兢。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如果意外地对某些东西表达了错误的认识,也可能被上纲上线,被网络“围攻”、“禁言”或“封号”还是小事,落入欺诈圈套、血汗钱打水漂、被线下霸凌、勒索、影响现实生活的事情也不鲜见。

当然,这种“网络安全靠大家,人人皆是网络安全员”的局面,配以高新科技不断加持的网络监控,在稍许“侵犯人权”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的透明度,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惩治坏人,褒奖好人,整体综合来讲,绝不是什么坏事。当然,万物都是有两面甚至多面的,欲求得整体的好,必定要付出一些局部的牺牲。然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成为“牺牲”或者“泰山压顶”的对象呢?

我们不能简单地逃避现实,去“润”。“润”?全世界皆是如此,除非与人类文明隔绝,否则没有“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的地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仍然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不能天真的想从网络中“隐匿”,不信您“扔掉手机”或者只使用接打电话的功能,看能坚持活几天。我们也不能天天“伪装”,在网络及公开场所一套,显示无比正确,在背地里一套,干尽坏事,那是虚伪的“双面人”。

我们能做的,宏观上来讲,就是认清自己的思想(源头),管住自己的嘴巴(言论),看好自己的双手(行动)。微观上,我们可以掌握如下几点社交网络的使用注意事项。

1.开启自定义的隐私设置

在所使用的所有社交网站和应用程序上,启用严格的隐私设置,以确保您可以控制您共享的内容以及与谁共享它们。

2.记住,没有不透风的墙

如果觉得某些内容不适合,就不要让其形成语言、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其他表现形式,社交网站无法保证您发布的信息的安全性,无论您的隐私设置如何。

3.谨慎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虽然您可能会在网上结识新朋友,但您也可能会接触到想要通过您发布的信息来利用您的网络窃贼或掠夺者。不要透露您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地点等个人信息。

4.在发布之前,想想后果

问问自己,您是否希望全世界看到它们。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您可能不应该发布那些内容。

想一想,您的亲友、老师、雇主、同事/同学、客户、竞争者以及“老大哥”都在看着你,他们中有持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会不会恶意利用这些内容,来攻击和诋毁您。

您发布的内容也可能会影响除您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包含进入镜头(录音、摄像)内容中的人,或者您提及的人。

5.在发布之前,避免侵权

知识产权与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不要发布任何非法、不道德或违反政策(学生或员工行为规范)的内容,包括未经内容所有者许可的受版权保护的材料、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他人未授予肖像权的人物面部、包含如手机号码、车牌号码等个人信息的图片或视频。

6.一经发布,便覆水难收

在线发布内容后,其他人和搜索引擎都可以立即获得并进行存档。即使您尝试从网络中中删除该页面,也可能有其他人截屏存档或保存了该页面的副本或使用了其他来源的摘录。搜索引擎和浏览器还会“缓存”网页以更快地加载它们,即使在页面被删除后也可以使用它们。这样讲,只是提醒您不要冲动,没有后悔药,也不要想抵赖,网络证据无法抹除。

总之,当下,网络安全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使用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媒体时,我们得注意保护好自己,而做到这一切,需要从网络安全意识抓起,思想决定行动,意识才是根源。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大量的网络安全、信息保密及合规意识宣传教育内容,包括动画视频、平面图片和电子课件等各种形式的内容资源,其中也包含网络安全小游戏,以及互动式、场景式、案例式的教程模块,以及稳定可靠的在线培训平台(学习管理系统),欢迎有兴趣的客户及行业合作伙伴联系我们,预览作品、体验平台的功能以及洽谈采购合作。

  • 电话:0871-67122372
  • 手机、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如何提升涉密人员的信息安全与保密责任感

几乎每位保密管理人员都深知一个道理:要做好保密工作,基础在保密意识培训教育,重点在狠抓保密规章制度的落实,关键在养成良好的保密习惯。

不过,要让涉密人员要牢记保密要求、落实保密责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尽管有很多失密泄密的案例,会让涉密人员深深地感觉到:保密是在保国家安全,保企业发展,保家庭幸福,保个人前途。

但是,只让涉密人员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失窃泄密的严重后果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让每位涉密人员都应该认真学习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做到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把保密要求落实到各项业务工作当中。这显然是不仅仅是保密意识态度问题,更关乎保密制度的落实。

依据国家法规要求,涉密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十个小时的保密知识学习,这个强制性规定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效果如何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即使是一名资深的保密教师,也很难连续数个小时不停地向学员宣讲保密知识,这里面内容很多,一天讲下来是严重耗费脑力和体力的。其次,我们经常参加各种课程教学的人都知晓一个秘密:多数课程都是开头一两个学时深入而精彩,后面的一大半课程,效果反倒不如开场的那一小部分。

教学双方人员的前半场热情高涨,在后半场陷入疲惫战,原因何在呢?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培训顾问董志军说:一方面,从科学角度讲,人的注意力不能一直高度集中,在一两个小时的兴奋状态后,多数人都会进入疲惫状态,也就是受生理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多数讲师都会在课程内容的初始部分注入大量精力,让开端很精彩、深入和详尽。这种做法会让课程更容易给受众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这样,容易造成顾此失彼,重心失衡,让后面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得不到充分的讲解时间。结果是下半场要么讲师为了赶时间,速度过快,要么缺乏准备,只是照本宣科。再说了,即使讲师讲得很精彩,一下子给学员塞太多东西,学员也消化不了,难以吸收。所以,从讲师和学员两者来看,一次性的紧张的保密培训课堂,不管是一天还是两天,都不是好方法。

既然我们知道了课堂式的培训就是这样的效果不理想,那该如何开创保密意识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呢?亭长朗然公司董志军说:既然人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高度集中,我们就应该尊重生理限制,尊重科学——要么一天一次课最多只讲两个小时,要么允许学员们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而专业讲师资源显然是宝贵的,将十个小时的保密课程分开成五到十次课,虽然是个好办法,但是成本较高。有没有允许学员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的好方法呢?当然有,现代的信息科技这么发达,电子学习和网络教育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们让学习变得有弹性、自由和高效。

如果学员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甚至学习终端,那学习效果如何保障呢?当然,这仍然需要有高质量的专业内容和精心的教学设计,也仍然需要学员全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业的信息安全与保密人才智力资源,并将此转化成精心设计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课程内容,再配以成熟稳定的在线教学系统,这就解决了授课一端的一切障碍,因为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受人类生理因素的限制,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在科学公平的时间安排计划下而设计的。

而在学员一端,如果能够灵活地安排学习,几乎没有人愿意在疲惫情况下学习的,特别是当有考核的压力时。自然学员可以分多次来完成一门保密课程的学习,当一次次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不太多时,学员们更容易消化和吸收它们,也更容易在学习之后有所思,并将学习到的保密思想观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落实保密规章制度。

总结说,要提升涉密人员的信息安全与保密责任感,就要确保涉密人员懂保密、会保密、善保密。在保密意识教育培训方面,要给出涉密人员新动能,科学地安排课程时间,是最基本的措施了。既然一次性的培训不受欢迎,效果不佳,那就应该拥抱新科技。使用在线的保密意识课程,按季度分多次培训短课活动也好,一次性的长课让学员自由安排时间也好,都是可以的。

最后,分享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出口的保密意识在线教程样本,欢迎体验和指正。

baimi-anli-info-leak-case-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