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复杂行为管理的闹剧

云计算和移动计算时代来临,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各种企业机构开始重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以期采取“与时俱进”的安全战略——将核心防范力量和主要安全投资放置在云端和终端。

不过尽管依赖桌面计算机、企业内部网络和机房中心的传统计算架构已经开始显示出颓废之相,但是大型组织仍然不会轻易大规模使用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所以互联网边界安全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控制点。整合众多网络安全的一体化安全网关设备也因硬件性能的不断提升而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接受,加之可以集成功能可以简化网络管理和运营,所以类似UTM的设备在基础架构升级潮中开始受到欢迎。

安全厂商也不断地往产品中添加更多功能,除了网关层面、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层面,最大的竞技战场无疑就是终端了。终端设备和用户的数量都很巨大,人人都有不错的至少自认为聪明的想法,所以终端安全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越来越臃肿。大而全才能适合更多消费者的口味,才能将竞争者比拼下去,实际上解决客户问题的可能只是“大而全”产品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功能,但不幸的是这一部分功能却只能凑合着满足需求、或者只是打个擦边球,甚至仅仅只是一个功能上的噱头。

不少安全厂商和安全管理团队都在反思,外来商业产品功能强大,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白白浪费开发资源和计算系统资源,内部定制开发成本高昂,没有足够的财力会让运维折腾不起。就拿员工上网行为的控管为例来讲,部署实施控管系统是为了提升员工们的生产力和防范恶意网站代码的入侵,但是实际操作时却问题重重,每个部门每位员工都不一样,理想的庞大的行为控管需要细力度到每位员工,比如甲员工每天上午访问财经网站有利于提升生产力和公司形象,乙员工在下午访问一个技术站点有利于公司内部一项技术问题的解决,甲乙调换则是在浪费工作时间……员工网络行为监管系统的管理员就需要为甲乙两名员工设置不同的策略,并且时时来监控他们的使用。还有,今天甲员工情绪低落,是否要过滤一下诸如自杀类的消极网站,而将流量移至励志类网站?而这名员工昨天却表现得太亢奋了。

您可能觉得上述这例子有些夸张,但是实际上细想想,从广义上讲,我们苦苦追求的所谓“控管目标”,以及我们的信息安全团队日常在做的,不正是类似这些的缩影吗?所以啊,我们更得反思:是否该这样建立员工网络行为监控防火墙?如何设置适当的可疑、不正常的和违规的行为特征或标准?如何有效平衡员工们的合规感及反抗欲?如何真正将安全行为控管系统与业务安全的大目标和战略有效结合?

如果有人告诉您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于大数据,您需要保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大数据的确可以帮助让看似混沌的事物变得清晰,但是在目前,将大数据分析用于实现安全行为的细力度控管,显然是不值得的。大数据应该用于能够创造更多业务价值的关键领域,而不是这个类似后勤行政管理的角色。

说到底,很多针对员工的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已经远远超出安全管理人员可预期承受的范围了。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计算安全专员James Dong说:移动计算终端的应用情况很复杂,通过越来越“智能”的“大而全”系统加之足够的人力微调,可以实现控管目标,不过问题是这种控管成本太高了,不值得。

信息安全复杂行为管理的闹剧该停一停了,如同统一威胁管理UTM解放了不同设备之间的协调障碍、简化网络基础架构、并让网络故障点大大减少一样,我们需要在计算终端方面的创新之举。亭长朗然公司James说:计算终端安全的管理,传统上过于关注的是机器,而不是机器的操控者和使用者——员工们。要将终端安全化繁为简,需要从计算终端的用户着手,强化安全意识沟通教育,因为要想真正控制了用户们的行为,最高的境界通过是指导人们的思维习惯,让人们拥有正确的安全思想。

信息安全意识的“西学东渐”与“洋为中用”

中国之史,长于言事;西国之史,长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梁启超

在信息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方面,中国人已经不满足于Copy To China了,国人深知:洋玩艺儿虽好,本土化更重要。深挖文化根基,分析受众特点,利用社会心理,引导消费习性逐渐被创业者奉为圣经。

说到信息安全意识,本来也是个舶来品,不过在碰上互联网时代,这个“西学东渐”可是光速袭来,只是多数人并不明白如何“洋为中用”。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安全分析师董志军说:在公司治理和安全管理方面,在表面上我们能引进一些西方的科学方法,但是在骨子里多数人仍然奉行的思想是“古为今用”,毕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教训太多了。

并非公司高阶管理者和信息安全从业人员拒绝复制西方国家信息安全意识这项工作,而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项工作看起来没什么产出,找不到短期内的价值点,空泛甚至小儿科。而即使当安全事故发生了,人为因素占较多份额的时候,他们想的更多的也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上来防范,或者就全归人品上去了。殊不知,技术永远是个“物”,而人品并非是天生的和固定不变的,“格物”不如“致知”。

说到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我们正好可以尽力探求一下,如何将信息安全意识管理,融入到我们的传统国学文化之中。当然,在这些交叉学科面前,我们的认知不足,修养水平有限,似乎有些太大胆。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谦卑地去研究、去思索。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先秦哲学,留传的很多经典的形式都是诗歌体、对话体,其中大量关于人性、天道和天人关系等等,民众通过这种“教化”的方式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开智,整个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思想黄金期,人类文明也迎来了一次质的飞跃。结合今天看来,我们似乎也需要来这么一次旨在开启民众信息安全意识的“教化”行动,以促进受众思考为目的的,非意识形态洗脑似的强塞硬灌。

您可能觉得先秦太远,那我们不妨拿大明朝巨儒王阳明的心学来掰扯一下。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猛看起来有些佛老的唯心主义气味,实际上他强调的是:道德行为并不仰赖外在的规训和惩戒,而是源于内在的道德意志,意之所在便是物。他是对自己很诚实的一个人,同时也认为心不仅能够知觉、确立万物,还有主宰万天地、鬼神的作用。我们今天很多人不仅对外部不诚实,对自己也不诚实,这些人容易骗别人,当然也容易被骗——无论是电信诈骗、网络钓鱼还是社会工程学套取机密信息。芸芸众生,我们很多人都在向外求索,迷失了方向,自然比较容易但又不会真正受到任何一种外在的规训与惩戒的约束,不管主动被动、有意无意的信息安全违规或机密泄露事故,多数都是如此。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董志军分享体验说:只有我们向内求索,坚定内在的信息安全道德意志,发动我们的善心,那将坚不可摧而又攻无不克。天地鬼神都能主宰,那些信息侦探、网络黑客算个毛!纵使变换再多诈骗新手法,也仍然在我们信息安全“心”中。

重建心体,发明本心,是让信息安全意识深入人心的核心。而知行交养互发,“知行合一”则是我们进行引导和验证的手段。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人们的信息安全行为必然以人们的信息安全认知为指导,而人们的任何信息安全认知都必然依赖信息安全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在建立和养成好的安全习惯,践行良好的安全行动的同时,是人们的内心本体的安全意识在起作用,信息安全知、行两者相即不离。以离开座位时锁屏这一行动为例,我本人对此有亲身的经历和深刻的理解,相信您对比一下,也不难领会。

关于“致良知”的思想,我觉得有两个结合点,第一个是人们常说的我们的心中住着一个魔鬼和一个天使,在面临信息安全相关的选择时,我们是选择善良的天使,还是选择凶恶的魔鬼呢?答案当然是扩充善含,遏制恶念。为善去恶,就是正心、诚意、致良知。要不要突破这个安全访问限制,要不要违规分享客户信息资料……都需要我们“致良知”。第二个呢,是关于信息安全与泄密事件报告与响应,在这一块儿说起来很重要,一名员工有没有在信息安全方面“致良知”,看见违规情况,有没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发现安全隐患,有没有及时汇报?如果您要逃避、漠视、甚至默许,那就是没有“致良知”。

聊了这么多,其实您会发现在“西学东渐”时,我们“洋为中用”的远远不够。其实,都是我们的修炼不够!也就是我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修养不够!当然,这个意识的内容包含就更为广泛了。

我们有大几十部对话体式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素材,都是常见的信息安全场景,作品中的人物面临的为“善”和为“恶”的安全选择,相信会启发学员或受众们的思考,进而转化为内心的信息安全道德意识与判断力“心即理”,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致良知”、“知行合一”地付诸于正确的信息安全行动。

欢迎有兴趣的客户联系我们,预览作品,洽谈合作与采购。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