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常识警钟长鸣——从“盐潮行动”到数字化转型的防线构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孟子·告子下》

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迭代的今天,网络安全已不再是IT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员、全流程的共同责任。近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撤销“盐潮行动”(Salt Typhoon)后强制的电信网络安全规则,引发业界对监管与自律边界的激烈讨论;与此同时,供应链攻击、后门植入等案例层出不穷,提醒我们:安全防线的每一块砖,都需经得起时间与敌手的磨砺。

为了让大家在这场看不见的“信息战争”中不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本文将在开篇先抛出 三大典型安全事件,通过细致的案例剖析,让安全意识从“听说”升级为“在心”。随后,我们将结合当前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生态,阐释信息安全培训的必要性和价值,号召全体同事积极投身即将开启的安全意识提升计划。


一、案例一——“盐潮行动”:国家级间谍渗透电信网络的真实写照

1. 事件概述

2023 年底,美国主流情报机构披露了一起代号为 “盐潮行动”(Salt Typhoon) 的大规模网络间谍行动。该行动的背后指向中国的国家情报部门,攻击者通过供应链植入、零日漏洞利用等手段,潜入美国多家大型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网络管理系统,甚至渗透了 Lawful Intercept(合法拦截) 设备的关键模块。

2. 攻击链路

  1. 前置渗透:攻击者首先在供应链环节植入后门,例如在某国产网络设备的固件中加入特制的远控模块。由于这些设备在美国电信运营商的大型基站中广泛部署,后门随之进入核心网络。
  2. 横向移动:利用未经打补丁的 CVE‑2022‑22965(Spring4Shell)CVE‑2023‑1380(Linux kernel remote code exec) 等高危漏洞,实现从基站到主干路由器的横向渗透。
  3. 数据采集:一旦获得管理员权限,攻击者便可访问 SS7Diameter 协议的信令数据,直接读取用户通话记录、短信内容以及位置信息。更甚者,攻击者对合法拦截系统进行篡改,使其在不触发监管审计的情况下,持续向后端服务器同步情报。
  4. 潜伏与撤退:通过植入长期隐藏的 Rootkit,攻击者能够在系统重启后自动恢复,形成数月甚至数年的潜伏期,直至被外部审计或内部安全团队发现。

3. 事后影响

  • 国家安全危机:涉及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用户的通话与位置信息被泄露,直接威胁到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及政府部门的情报安全。
  • 行业信任危机:电信运营商的品牌形象受到冲击,用户对通信服务的信任度下降,业务流失的潜在成本难以估计。
  • 监管反扑:美国 FCC 在 2024 年初发布 Declaratory Ruling,要求运营商在 CALEA(《通信执法协助法》)框架下,强化对合法拦截系统的安全防护,并制定统一的安全基线。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计篇》
在网络空间,“诡道” 正是攻击者的通行证;而防御者只有通过统一、强制的防御基线,才能把“诡道”限制在可控范围。


二、案例二——FCC撤销强制安全规则:监管真空下的“自律浪潮”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FCC 在一次 2‑1 的投票中撤销了前一年强制实施的电信网络安全基线规则,声称该规则“超出法定范围且执行成本高昂”。新任主席 Brendan Carr 与 Commissioner Olivia Trusty 主导的决定,实际上将 强制性技术要求 替换为“自主合作、灵活应对”的监管模式。

2. 关键争议点

争议点 原规则的目的 撤销后的潜在风险
技术基线 强制运营商在网络设备、软件升级、日志保留等方面执行统一要求 缺乏统一基线,导致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运营商难以自行制定科学标准。
合规审计 FCC 通过抽检、报告审计手段确保规则落实 撤销后审计机制淡化,监管部门只能依赖运营商自报,信息不透明。
法律依据 基于《通信执法协助法》(CALEA)延伸解释 撤销后可能出现“监管真空”,导致对恶意侵入的追责难度加大。

3. 教训提炼

  1. 监管与自律的平衡需谨慎:在高度复杂且快速演进的电信系统中,单纯依赖“自律”往往难以形成有效防御。监管的“硬约束”是推动行业整体安全水平提升的关键杠杆。
  2. 安全治理必须可测量:没有可量化的基线与审计,安全治理就像是“看不见的空气”,既难以评估也难以改进。
  3. 中小企业的安全能力差异:大型运营商拥有充足的人力、财力进行安全加固,而中小运营商在缺乏强制标准的情况下,往往被迫在安全投入上“砍价”。这为攻击者提供了“最薄弱环节”。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对于电信等关系国家重要利益的行业,监管者应如烹小鲜般细致入微,既不能“过火”导致效率受损,也不能“火候不足”导致安全失控。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4 月,全球知名网络设备供应商 TP‑Link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指责竞争对手 Netgear 通过“暗箱操作”在其产品固件中植入后门,以便在营销与技术合作中获取不正当优势。Netgear 随后强硬回击,称指控毫无依据,并指责 TP‑Link 本身在供应链管理上存在安全漏洞。

2. 关键细节

  • 技术证据:第三方安全审计机构在对两家公司的部分型号无线路由器进行固件逆向分析时,均未发现明显的恶意代码。但在 TP‑Link 的某批次设备中发现 未公开的 OTA(Over‑The‑Air)更新接口,该接口在未签名校验的情况下可直接写入系统固件。
  • 商业动机:双方的争执最终归结为 市场份额争夺品牌声誉,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类争执往往会让供应链的安全漏洞被外部放大,引发更大范围的信任危机。
  • 行业影响:此事件让众多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采购、供应链审计流程,尤其是针对 OEM/ODM 合作伙伴的安全合规要求。

3. 启示

  1. 供应链安全的“全链路审计” 必不可少。任何一个环节的松懈,都可能成为攻击者的落脚点。
  2. 品牌竞争不应掩盖安全责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应以“安全为底线”,否则一旦被曝出安全缺陷,品牌声誉的跌幅往往比市场份额的损失更为致命。
  3. 透明与第三方验证:通过公开安全白皮书、邀请独立机构进行审计,提升产品的可信度,进而在竞争中占据道德高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卫灵公》
在信息安全的世界里,信任 是唯一的通行证;一旦失信,连最强大的技术防线也会土崩瓦解。


四、从案例到教训:信息安全的层层防线

经过以上三例,尽管攻击目标、手段、动机各不相同,但它们共同揭示了 信息安全的四大核心要素

要素 具体表现 防御要点
资产可见性 对关键系统、设备、数据流缺乏清晰认识 建立资产发现平台(CMDB)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
漏洞管理 零日与供应链漏洞导致“左侧突破” 实施持续漏洞扫描、补丁管理及快速响应流程
访问控制 过度信任内部账号、默认口令导致提权 零信任(Zero‑Trust)模型、最小特权原则(PoLP)
监测响应 事件潜伏数月未被发现 SIEM、SOAR 与威胁情报融合,实现主动威胁猎杀

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业务系统 正愈发依赖 云平台、AI模型、物联网(IoT)终端,这也意味着攻击面更加多元、边界更加模糊。传统的“周边防火墙 + 防病毒”已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防护需求,全员安全意识 成为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第一道防线。


五、数字化与智能化:新技术背景下的安全挑战

1. 云原生与容器化

  • 快速弹性 的云原生架构让业务可以在几分钟内部署新实例,但同样也让 攻击者 能在同等时间内复制漏洞环境。
  • 容器镜像供应链(如 Docker Hub、Harbor)若缺乏签名校验,恶意镜像可直接渗透至生产环境。

2. 大模型与生成式 AI

  • Prompt Injection:攻击者通过巧妙构造的提示词,让 AI 模型输出敏感信息或执行恶意指令。
  • 模型窃取:未授权的 API 调用可能导致模型权重被非法复制,用于生成针对性的钓鱼内容。

3. 物联网与边缘计算

  • 硬件后门:低功耗 IoT 设备常使用简化的安全协议,容易成为侧信道攻击的目标。
  • 边缘节点的分散管理:缺乏统一的安全策略与补丁分发机制,使得 “孤岛” 成为攻击者的跳板。

4. 零信任的落地难点

  • 身份治理:在多云、多租户环境下,统一的身份验证与访问授权体系建设成本高、技术门槛大。
  • 监控覆盖:零信任要求每一次访问都要进行强认证与细粒度审计,这对日志存储、分析平台提出了海量数据处理的挑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升级 必须同步“安全升级”,只有把 “利其器” 与 “利其心” 同时做好,才能真正实现业务的安全、可靠、可持续运行。


六、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从“知”到“行”的跃迁

面对日趋复杂的威胁形势,信息安全不再是技术部门的专利,而是全员的职责。我们公司即将在本月启动 “信息安全意识提升计划”(以下简称 安全培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培训的 核心价值具体安排

1. 培训目标

目标 对应的能力提升
认知提升 了解最新威胁态势(如供应链攻击、AI 钓鱼)与行业监管动向(如 FCC 规则变化)
技能养成 掌握密码管理、网络钓鱼识别、移动设备安全、文件加密等实用防护技巧
行为养成 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如安全审批、代码审查、系统变更管理
合规意识 熟悉公司信息安全制度、数据分类分级与保密义务,满足内部审计与外部合规要求

2. 培训内容概览

模块 章节 关键知识点
威胁认知 1. 2024‑2025 全球主流威胁报告
2. 案例复盘:盐潮行动、供应链后门
① 攻击者常用的渗透手法
② 政策监管的变化趋势
基础防护 1. 密码与多因素认证
2. 邮件与即时通讯安全
3. 设备加密与移动管理
① 强密码策略
② 钓鱼邮件识别技巧
③ BYOD 安全治理
业务安全 1. 云服务安全最佳实践
2. 容器与微服务安全
3. 数据脱敏与加密
① IAM 与最小权限
② 镜像签名
③ 敏感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应急响应 1. 事件上报流程
2. 基础取证与日志分析
3. 演练与复盘
① “发现‑报告‑响应‑恢复”闭环
② 快速定位与隔离
合规与审计 1. 法规概览(GDPR、CCPA、国内网络安全法)
2. 内部政策与行为准则
① 合规义务
② 合规审计准备

小贴士:每个模块均配有互动案例、现场演练与线上测评,完成后可获得 “信息安全合格证”,并计入年度绩效考核。

3. 培训方式与时间安排

形式 时间 备注
线上微课堂 5 分钟/次,随时点播 适合碎片化学习,配有短测验
现场工作坊 2 小时/次,每月一次 实战演练:钓鱼邮件模拟、恶意文件鉴别
安全演练日 4 小时,季度一次 “红蓝对抗”、全员应急响应演练
知识闯关赛 1 小时/次,年底一次 团队赛制,获胜团队将获得丰厚奖品

号召“安全只有一种,那就是全员参与。”
让我们在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复制、每一次提交代码的瞬间,都把安全思考植入脑海。只有当 “安全意识” 成为组织文化的基因,才能真正抵御日益猖獗的网络威胁。


七、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安全

  1. 密码管理不偷懒
    • 使用公司统一的密码管理器,开启 MFA
    • 禁止密码共享,定期更换;不使用生日、手机号等易猜信息。
  2. 邮件与即时通讯防钓鱼
    • 收到陌生链接前,先悬停查看真实 URL;对可疑附件采用 沙箱 检测。
    • 切勿随意打开“紧急”或“高额奖品”等标题的邮件,即便看似来自内部。
  3. 设备安全从源头抓起
    • 移动设备启用加密、密码锁、远程擦除功能。
    • 对外部 USB 设备实行 写保护,并在接入前进行病毒扫描。
  4. 云资源合理授权
    • 按需创建 IAM 角色,避免使用 根账号 进行日常操作。
    • 定期审计资源标签与访问日志,及时撤销不活跃的凭证。
  5. 代码与配置审查
    • 每次提交代码必须经过 静态代码分析安全审计
    • 配置文件中严格禁用明文密码,使用 密钥管理服务(KMS) 加密。
  6. 快速响应与报告
    • 发现异常行为(如异常登录、文件加密、权限提升)立即使用 公司安全平台 上报。
    • 上报时提供时间戳、涉及系统、可能的攻击手段,以便快速定位。

古训:“防微杜渐,祸不单行。”——《左传》
小小的安全细节,往往决定了是否会酿成 “信息泄露”“业务中断” 的大祸。


八、结语:让安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隐形护盾

回顾 盐潮行动 中外部间谍的深潜、FCC 监管的反复摇摆、以及供应链后门的商业纷争,我们不难发现:技术的进步从未削弱攻击者的创意,反而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因此,企业在追求业务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 全员安全意识、完善技术防护、强化合规治理,才能把安全风险压在可控范围之内。

在即将开启的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中,每一位同事都是防线的节点每一次学习都是对组织安全的加固。让我们以 “知行合一” 的姿态,携手构筑起从个人部门、从技术治理的多层防护体系,让安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隐形护盾,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

“此之谓大丈夫,能于忧患之中,笑而不忧。”——《孟子》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危机来临前,先在每个人的心中种下安全的种子,让它在日常的点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安全意识宣传平台,为企业打造了一套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员工教育体系。我们的平台易于使用且高度个性化,能够快速提升团队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度。如有需求,请不要犹豫地与我们联系。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

从“边缘烏龜”到路由器陷阱——让安全思维成为工作第一指令


前言:脑洞大开,想象一场“信息安全大追捕”

当我们在办公室轻点鼠标、敲敲键盘时,网络空间的暗流正悄悄潜行。想象一下,一只外表柔软、体型微小,却能在系统里留下“牙印”的“小烏龜”,正不声不响地吃掉企业的核心资产;又或者,一台看似普通的家用路由器,已被黑客“劫持”成了跨国僵尸网络的指挥中心;更甚者,攻击者甚至可以把合法的云防护服务“变脸”,只向研究员展示“干净”页面,而在背后悄悄植入后门。

如果把这些情节写成电影脚本,标题会是《黑客的隐形战场》。如果把它们搬到我们真实的工作环境,则每一次“点开邮件”“登录系统”“安装更新”都是一次可能的潜在危机。正因为如此,信息安全不再是IT部门的专利,而是每一位职工必须掌握的底层能力。

下面,我将用四个典型案例,从根源、过程、后果、以及可操作的防御措施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剖析。希望通过真实案例的血肉,让大家在阅读时“如临其境”,在实际工作中“举一反三”。随后,文章将结合当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号召全体同仁踊跃参与即将启动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用知识武装自己,让安全不再是“未知的暗流”,而是可控、可预见的日常。


案例一:终止生命週期(EoL)“小烏龜”——电信行业的暗礁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台湾资安研究员在对中華電信配发的旧式數據機(俗称“小烏龜”)进行抽样时,发现这批設備早在两年前已进入终止生命週期(EoL),且电信公司未主动替用户更换。调查显示,仍有 8,000 多台 设备在用户手中继续使用,其中不少被关键基础设施(如企业 VPN、远端办公系统)采用。

2. 风险链条

  1. 固件不再更新:EoL 设备的厂商不再提供安全补丁,历史漏洞永久公开。
  2. 公网 IP 暴露:旧设备通常配置为桥接模式,直接暴露在互联网,成为黑客的首选入口。
  3. 诈骗链路:攻击者利用这些設備的弱口令/默认凭证,伪装成合法流量,进行网路盗刷钓鱼网站重定向等活动。

3. 事后影响

  • 金融机构 报告多起基于住宅 IP 的跨境刷卡交易被误判为合法,导致 风控失效
  • 企业内部 通过这些设备的渗透,使攻击者取得 内部服务器的横向移动 权限,危害进一步升级。

4. 教训与对策

步骤 措施 说明
资产清点 建立全网硬件资产库,标记 EoL 设备 通过 CMDB 与网络扫描工具结合,实时掌握设备生命周期
供应商约束 在采购合约中加入 “持续安全支持” 条款 供应商必须在产品停产后提供至少 2 年的安全补丁
主动更换 对已达 EoL 的設備 强制退役替换 采用统一的 设备回收与销毁 流程
用户教育 开展 ** “老旧设备风险”** 线上培训 通过案例分享,让终端用户了解更换的重要性

案例二:华硕路由器“WrtHug”攻势——数万台家用设备被绑架为 ORB 僵尸网络

1. 事件概述

SecurityScorecard 与华硕在联合调查中发现,中国黑客组织 Operation WrtHug 在过去半年内成功入侵 超过 5 万台 华硕 WRT 系列路由器,利用公开漏洞搭建 ORB(Onion Routing Botnet),用于隐藏攻击源头。估计台湾受影响设备在 1.5 万至 2.5 万 台之间。

2. 攻击路径

  1. 漏洞利用:攻击者针对已公开的 CVE‑2025‑xxxx(华硕路由器固件远程代码执行)进行漏洞扫描。
  2. 默认凭证:大量路由器仍使用默认登录名/密码(admin/admin),导致“一键入侵”。
  3. 固件后门:黑客在成功登录后,植入持久化后门,并将路由器加入 ORB 网络,转发非法流量。

3. 后果概览

  • 带宽占用:受感染路由器每日向中国境内 C2 服务器上传 数 TB 垃圾流量,导致 ISP 带宽紧张。
  • 攻击放大:黑客利用这些僵尸节点发动 DDoS冒充邮件钓鱼链接等攻击,间接波及企业业务系统。

4. 防御要点

  • 固件更新:所有华硕路由器须及时升级至 最新固件,并关闭远程管理端口。
  • 强密码策略:企业 IT 部门应统一推送 随机强密码,并强制每 90 天更换一次。
  • 网络分段:家庭和企业网络应采用 VLAN 隔离,阻止内部设备直接暴露在公网。
  • 异常流量监测:采用 行为分析(UEBA) 系统,实时检测异常流量峰值,快速定位被劫持的终端。

案例三:恶意 NPM 包利用合法云防护服务——研究员的“盲区”

1. 事件概述

Security researchers 在分析恶意 NPM 包时,惊讶地发现攻击者利用合法的 Adspect 云防护服务,对特定目标进行内容过滤。当研究员访问恶意站点时,Adspect 返回的是“干净”页面,掩盖了后端的恶意脚本;而对普通用户则呈现原始的恶意内容。

2. 攻击逻辑

  1. 恶意 NPM 包:攻击者发布看似普通的开源库,内置 自启动脚本,在用户项目中自动调用 Adspect API。
  2. 目标识别:脚本中嵌入 指纹识别(User-Agent、IP、请求头),只对安全研究员或安全厂商的 IP 进行“干净”响应。
  3. 防御抹除:通过 浏览器开发者工具 被禁用,阻止研究员使用调试功能捕获恶意代码。

3. 影响评估

  • 情报泄露:安全团队在分析过程中误以为目标无异常,导致 漏洞情报延误

  • 信任危机:合法的云防护服务品牌形象受损,行业对云安全的信任度下降。

4. 防御措施

  • 供应链审计:对所有 第三方依赖(NPM、PyPI、Maven)进行签名校验与安全审计。
  • 多因素检测:在安全测试中加入 多网络环境(VPN、代理),避免单点 IP 被过滤。
  • 云服务监控:对使用的云防护服务开启 日志审计,检测异常 API 调用频率。
  • 安全沙箱:在隔离环境执行未知脚本,观察其网络请求行为,防止直接在生产环境触发。

案例四:FortiWeb 零时差双漏洞(CVE‑2025‑64446 与 CVE‑2025‑58034)——防火墙不再是“金盾”

1. 事件概述

2025 年 11 月,Fortinet 公布 WAF(Web Application Firewall) 重大漏洞 CVE‑2025‑64446,随后安全厂商发现另外一个同系列漏洞 CVE‑2025‑58034,攻击者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利用这两个漏洞针对同一目标进行链式攻击

2. 漏洞细节

  • CVE‑2025‑64446:输入验证缺陷,攻击者可构造特制的 HTTP 请求,绕过 WAF 的规则引擎,直接触发后端 Web 应用的 SQL 注入
  • CVE‑2025‑58034:权限提升漏洞,成功攻击后可在 WAF 内部执行任意代码,获取 管理员凭证,进而对所有受保护的业务系统进行横向渗透。

3. 实际利用场景

黑客先利用 CVE‑2025‑64446 绕过防护,将恶意请求送至后端网站,植入 web shell。随后,借助 CVE‑2025‑58034 在 WAF 中提升权限,获取完整的配置管理接口,实现对所有受保护资产的统一控制。

4. 防御路径

  • 即时补丁:凡使用 FortiWeb 的单位必须在 官方补丁发布24小时内 完成更新。
  • 最小特权:WAF 管理员账号应采用 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仅授予必要权限。
  • 日志完整性:开启 不可篡改的审计日志(写入磁盘或外部 SIEM),对异常访问进行即时告警。
  • 红队演练:定期进行 漏洞利用模拟,验证防御链路的可靠性。

统一视角:从案例到全员安全意识的跃迁

上述四个案例,横跨 硬件、固件、供应链、云服务 四大维度,展示了现代企业面临的多元化攻击面。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1. “最常见的薄弱点”往往是最被忽视的——无论是老旧的家用路由器,还是看似安全的云防护服务,缺乏主动巡检与及时更新都会成为攻击者的切入口。
  2. 供应链安全不可分割——从 NPM 包到硬件固件,每一个第三方组件都可能隐藏后门。
  3. 防御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持续的循环——资产清点、风险评估、补丁管理、行为检测,缺一不可。

在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业务流程,从生产线的 PLC、到财务系统的 ERP、再到营销部门的 CRM,若缺乏安全思维,任何一环的失守都可能导致全局灾难。正如《论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器”,就是每位职工的安全意识与技能。


号召:加入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让安全成为工作好习惯

1. 培训的定位与目标

项目 内容 目标
基础篇 网络基本概念、常见威胁(钓鱼、恶意软件、侧信道) 让所有员工了解 “为什么要安全”
进阶篇 资产管理、漏洞生命周期、供应链安全 培养 “怎么做安全” 的实操能力
实战演练 案例复盘(如“小烏龜”)、红蓝对抗、SOC 报警响应 锻炼 “在危机中应急” 的反应能力
合规篇 GDPR、ISO27001、台湾个人资料保护法(PDPA) 确保 “合规不踩线”

2. 参与方式

  • 线上自学平台:提供视频、测验、案例库,支持 随时随地 学习。
  • 线下工作坊:每月一次,邀请资深安全顾问进行 面对面互动,解答疑难。
  • 部门挑战赛:组织 “安全护卫赛”,通过攻防演练评比,激发团队竞争力。

3. 激励机制

  • 完成全部模块的员工,将获得 “信息安全守护者” 电子徽章,可在公司内部系统展示。
  • 通过年度安全测评的部门,将获得 专项预算 用于升级安全硬件或购买安全工具。
  • 对发现真实漏洞并提交有效修补方案的个人,给予 奖金 + 晋升加分

4. 培训成效衡量

  • 知识掌握度:测验得分 ≥ 85% 为合格。
  • 行为转化率:培训后 30 天内,密码更换、设备升级的实际执行率≥90%。
  • 安全事件下降:培训前后同类安全事件(如钓鱼邮件点击率)下降至少 40%。

结语:让安全渗透进每一次点击

信息安全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口号,也不是只属于安全部门的专属责任。正如一把钥匙只能打开对应的锁,只有全员参与,安全才能真正锁住风险。从今天起,让我们把“小烏龜”当作警钟,把“被劫持的路由器”当作提醒,把“恶意 NPM 包的伪装”当作案例,把“WAF 零时差漏洞的连环攻势”当作警惕——每一次学习、每一次演练、每一次检查,都是对公司业务、对同事、对客户的负责

请在接下来的一周内登录 iThome 安全学习平台,完成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 的报名。让我们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以安全为帆、以知识为桨,驶向更加稳健、更加可信的未来。

让信息安全不再是“后门”,而是每个人手中的“前门”。


安全是每个人的事,愿我们共同守护,携手前行。

信息安全意识培训团队

2025‑11‑25

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全球化视野下的合规教育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应对跨国运营中遇到的各类法律挑战。我们深谙不同市场的特殊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这些需求。有相关兴趣或问题的客户,请联系我们。

  • 电话:0871-67122372
  • 微信、手机:18206751343
  • 邮件:info@securemymind.com
  • QQ: 176702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