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信息安全的5招必备武功

创新的科技让我们的日常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同时,科技也让不怀好意的坏家伙们可以轻易窃取我们的机密数据。

不管如何,来自企业组织内外部的安全威胁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您不能心存侥幸和幻想,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安全内功,保护您的公司数据,确保公司不被入侵。

新时期下,自带计算设备BYOD逐渐开始热火,让消费性计算设备进入工作区域可能带来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造成管理方面的挑战、甚至引发纪律方面的混乱。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的安全分析师Bob Xue称:在对待BYOD方面,中小企业多数能够灵活处理,以节省IT开支和提升效率;大型公司往往会比较谨慎,因为法律遵循压力巨大,信息安全也伤不起。

尽管BYOD问题足以复杂到让我们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即使元芳再世,也只能回应一句“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天大的秘密核心就是关乎商业价值的业务信息数据的安全!

不少组织实施了自动化的信息资产管理系统和数据防泄露系统,不管这些系统功能有多强大,最终绕不过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它们毕竟要由人来操控和使用。为了弥补作为技术控管措施的各类系统的不足,我们将重点讨论管理方法,所以分享如下5招保障信息安全的绝世“武功”:

1.列出数据并进行安全等级分类
不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 27001,还是等级保护,都过于强调信息“资产”或信息“系统”,而忽略了核心的信息“数据”。它们比较看重场所安全、设备安全、人员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等基础架构层面,这些对于保障“数据”的周边环境和平台安全很有帮助,但是显然没有抓住业务信息安全的核心问题所在。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亭长朗然公司Bob建议制作一份详细的数据类别清单,并将它们按照业务的关联度、风险级别、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等划分安全等级。不同的数据安全保护级别需要不同的安全控管措施。这种理念应该不难被信息安全管理负责人理解,只是对象需换成支撑业务流程的数据信息。

2.确认各类数据的“所有者”
终极的情况一般来讲“所有者”会是一个集体组织,如公司等,要算到个人头上可能是董事会主席或总裁或法人,然而这并不符合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分解精神。不过国内的安全管理有“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之类的简单粗暴原则,这些原则一定程度上对安全管理的职责有了指定,但是并不够深入细致和科学,尤其是在组织内部容易造成扯皮,更会造成出了安全事故,无关人员也需承担被“株连九族”的连带责任。科学的方法是将数据所服务的业务流程关联,业务流程主管是数据的“所有者”,负责委派“主管、经营或运行”团队。而IT部门则应该是被委派的角色,这样,如果是IT系统或管理方面的安全漏洞或不足造成的问题,IT职责难咎;如果业务流程主管自身泄露或误操作造成安全事故,则不能怪IT保护不力。此外,在业务流程和IT范围内,还可以细分,方法也是一样的,在此不多谈论。

3.确认各类数据的“访问者”及所需“最少”权限
一旦组织架构变得庞大和臃肿,业务流程可能会变得异常复杂,想要梳理一番提升效率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尽管这些貌似和安全关系不大,然而要保障安全却也需要对它们进行一番必要的梳理,要弄清楚这些数据的“访问者”,这里面主要是“用户”,当然也可能是一些相关的系统程序,如某个数据抓取应用如中间件什么的。理清这些“访问者”的同时,需要确认它们对数据的“最小”访问特权,最小特权是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工作无关的附加的特权统统给去掉,可以减少由于“越权”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此外,即使是某些“访问者”的权限失窃,最小权限原则也能帮助将损失限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4.建立访问控制管理机制
明白了信息数据的“访问者”及所需的“最少”访问权限,接着在系统控管层面设置访问控制列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具体的操作当然应该由专业的信息科技团队成员来完成,IT被认为是“主管、经营或运行”团队,那应该由谁来发起呢?可以利用简单的IT服务管理流程,正确的方式是由“访问者”或相关授权人员提出申请,“所有者”进行审批,而“运行者”进行访问控制权限的设置。

5.对数据访问进行日志记录和定期审计
大型组织里,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时刻都在进行缓慢的变化,人员也在不断流动之中,难免会有不合适或未及时清除的访问权限,这就需要我们定期来审计访问控制权限的设置。为了及时发掘和响应未授权的数据访问请求,对数据访问日志进行适当的记录审计也是必须的。这点理念和其它信息系统访问的管理类似,相信不难被读者们所理解。

这里,细心的读者发现我们并没有列出诸如“加密”、“备份”等等保障数据安全的常规措施,也未细谈业务信息架构设计和商业流程逻辑安全、应用平台和数据库安全等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保障商业的安全,与多方面的因素都悉悉相关,财务审计方面乐于从业务控管下手,信息科技方面乐于从基础架构开始,中间部分的数据安全则是需要较多互动的核心部分,往往却成为真空,或被人们所忽视。

本文的目的便是提醒朋友们注重信息数据安全的保护,需从管理出发,需和业务流程以及各类人员结合起来。实际上,要说到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控管层面之外,仍然很缺乏的是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是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行业的领袖企业,借助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深入理解,可以将专业知识技能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客户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各类安全威胁,建立和实现全面的立体化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控管体系,进而通过保障业务的持续性运行,使客户的基业得以长青。

浅谈在组织内部推进信息安全的方法

即使在偏僻的乡村,年轻人也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进行联系,甚至连传统的农林牧渔行业也感受到利用信息系统可能带来的巨大产业变革。信息越来越成为大多数组织的生命线,它们可以存在于多种形式,比如物理的纸质文件、电子文件或数据库记录,当然还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会谈和电话之中。

不容质疑,信息和信息系统赖以运作的基础架构和应用平台需要得到适当的安全保护,于是,我们在终端部署了防病毒、个人防火墙、客户端安全等措施,在网络层面实施了网关安全、接入控制、入侵防范等系统,在应用层面进行了系统加固、内容过滤,数据库安全等技术,并且建立了帐户管理、资产管理、漏洞扫描、补丁管理、风险评估、桌面检查、渗透测试、日志分析、审计认证、应急管理、灾备计划等等安全管理流程……

在加强技术控管和流程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样关键的要素:人。时不时媒体曝光不少和人员相关的安全新闻,如:国字号企业员工贩卖客户资料谋私利、某公司员工在社交网络泄露公司机密,前员工入侵某企业服务器删除大量重要资料等等,这些都显示出,人员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建立怎样的安全控制措施,例如分级管理、访问控制,也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安全原则,如最小特权原则、权限分离原则、强制存取控制和安全域原则,我们都需要让“人”来访问、操作、传输和处理相关的信息数据,而“人”是活的,甲系统的严格控制难以防范用户从开放的乙系统泄漏机密,对机密信息甲某能守口如瓶乙某却口不遮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冷冰冰地像对待一项信息组件一样来设定“人”的活动,而是要倡导人性化,安全管理中的人性化最重要在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才安全,而不仅仅是该怎么做,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广泛应用、信息传播极为便利和快捷的今天尤为如此。

这里的“人”通常包括数据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继续分解可能包含保管者、创建者、传输者……实际应用中这些角色也在变化,通常所有者是数据所属的业务单元的负责人,保管者是信息系统服务人员,而使用者可能包括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

将数据保护的角色分开,便于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保护数据和系统安全中所要担负的职责,了解了这一点,那些由于自己不慎泄露银行帐户、密码和认证令牌,导致钱款丢失的人们便不会轻易控告银行保护客户的帐户安全不力。

除了教育外部客户,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内部员工注意安全,毕竟他们是信息系统和信息数据的主要用户,而教育内部员工信息安全意识,则需从新人抓起。

根据岗位的不同,新人一般要大约三个月到三年才能真正担当起工作重任,在这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边学边干,我们也要让新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安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安全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两次培训或安全讲座可以达成的,信息安全专家需同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确保新员工入职培训中设置有适当的安全课程,通过正式课程的学习,让员工明白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自己和部门的安全职责,公司的安全政策、标准、工作流程,可接受的安全行为准则,以及最佳的信息安全操作实践。

标准化的新员工入职信息安全课程培训并不足够,公司需要让员工将所学习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而不同的工作岗位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对安全的具体操作实践需求也有差别,所以,还需要在岗位上进行安全意识和具体安全操作流程的培训。岗位培训通常需要员工所在部门的经理、主管、安全协调人员甚至老同事进行手把手引导,这也是新员工将所学的安全知识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个过程。

针对新员工的立体安全意识培训计划并未覆盖到全体员工,为了防范遗忘和懈怠,同样需要加强对老员工进行安全意识的刷新,此外,大部分的安全事件来自内部,而资深老员工的安全违规行为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定期展开会对全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考核非常必要,让安全培训活动成为常规流程,进而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逐渐养成企业的安全文化。

除去正式的安全意识培训和岗位安全技能指导,非正式的安全意识沟通也至关重要,一份安全邮件通讯,随手转发安全新闻,简单的一句安全提醒,随意聊一聊安全观点……正是由于这些无形之中的日积月累,让安全观念得以传播,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让安全认知影响着组织、推动着组织文化向良性方向演进。

非正式的安全沟通还应表现在具体业务工作流程中,通常,在制定安全风险应对措施,或出现安全事故之后进行预防手段时,出于本能,安全负责人和专家们总在想该如何实施更强大的技术控制措施来防范用户犯错干些傻事儿或泄漏数据,往往忽略同相关人员的沟通,这一点在新项目的上马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安全专家常说,需要将安全嵌入到业务流程中,将安全内置到系统中,所以,安全要尽可能早的切入到新事业,新项目,新系统,新软件等等之中。

“前期,安全人员如果过于弱势,安全未被提入项目议程,或合理安全建议不被采纳,可能会造成后期事故频发,亡羊补牢尚可,但事后修补的花费要远高于前期防范的投入。”昆明亭长朗然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安全顾问Alice说到,“相反,如果太过强势,则会造成团队士气低落,项目进展缓慢,进而可能丧失大好商业机会。”

在多数现状下,在一个新的业务流程创新项目中,安全人员往往不是项目的赞助人或负责人,即使项目负责方积极邀请安全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安全专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当然更有项目团队急于完成前期交付,而忽视、躲避或掩盖安全的情况。

能为众多项目的后期的安全事故负责的往往也并非安全专家,所以安全专家需要做的是让业务流程和创新项目团队明白安全的意义和目标,向他们分解安全职责,并且告知安全的通用方法,以及提供安全方面的专业智慧支持。

在获得了业务流程和创新项目团队支持的情况下,安全专家可以大有作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展示自身价值,此时要切记安全是在寻求平衡,过忧不及。过份的敏感,夸大安全威胁和可能带来的后果,甚至为了安全而安全,可能让业务管理和创新团队疲于同安全人员进行交流,由担心被拒绝、害怕受到惩罚,到一味逃避、消极放弃甚至强硬反抗,最终由于不敢冒险而失去难得的机遇,或者将安全扣上阻碍业务拓展的帽子……

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加强同业务流程创新以及项目负责人员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基础的安全理念和方法,以便制定适当的风险应对决策,方是在组织内部推动安全的上上策,而针对运维人员,入职安全培训、岗位安全培训和定期的全员安全意识培训必不可少。